幹逆的意思、幹逆的詳細解釋
幹逆的解釋
猶冒犯。《後漢書·董卓傳贊》:“ 董卓 滔天,幹逆三才。”
詞語分解
- 幹的解釋 幹 (⑧幹??乾) ā 觸犯,冒犯,沖犯:幹擾。幹涉。幹預(亦作“幹與”)。森然幹霄。 追求,求取,舊指追求職位俸祿:幹祿。幹仕。 關連,涉及:幹系。互不相幹。 盾,古代抵禦刀槍的兵器:大動幹戈。 古
- 逆的解釋 逆 ì 方向相反,與“順”相對:逆流。逆行。逆風。逆轉(僴 )(局勢惡化)。莫逆之交。 抵觸,不順從:忤逆。忠言逆耳。 背叛,背叛者或背叛者的:叛逆。逆産。 迎接:逆旅(旅店)。 預先:逆料(預料)。
專業解析
"幹逆"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其含義需結合字源和古代文獻語境理解。根據權威漢語詞典及典籍記載,該詞釋義如下:
一、核心釋義
幹逆(gàn nì)
指冒犯、違逆,尤指對尊長、君主或倫常的嚴重抵觸行為。
- "幹":本義為觸犯、沖犯(《說文解字》:"幹,犯也")。
- "逆":意為違背、抗拒(《廣雅》:"逆,亂也")。
二字疊加強調公然對抗權威或倫理秩序的行為性質。
二、典籍用例佐證
- 《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
"(司馬昭)欲立威信,誅鋤幹逆。"
此處指讨伐違抗朝廷的叛亂勢力 。
- 《宋書·禮志》:
"幹逆天命,侮慢人神。"
形容對天命與人倫的亵渎 。
三、語義辨析
四、現代使用建議
該詞屬曆史語境詞彙,現代漢語一般用"違抗""冒犯"等替代。若需引用,建議明确标注古語屬性以避免歧義。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幹逆"詞條
-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幹""逆"釋義
- 典籍原文引自中華書局點校本《三國志》《宋書》
網絡擴展解釋
“幹逆”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1.基本釋義
- 含義:指冒犯或觸犯,常用于描述對權威、倫理或自然秩序的違背。例如《後漢書·董卓傳贊》中提到:“董卓滔天,幹逆三才”,指董卓的行為嚴重違背了天、地、人的法則(“三才”即天、地、人)。
2.詞源與用法
- 拼音:ɡàn nì(“幹”讀四聲)。
- 文獻出處:最早見于《後漢書》,用于批判董卓的暴行,強調其逾越倫理綱常。
- 語境:多用于古文或正式表述,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
3.擴展理解
- 與“悖逆”“忤逆”等詞義相近,但“幹逆”更側重主動冒犯,而非單純違背。例如“幹逆三才”不僅指違背自然規律,還包含對天地秩序的挑釁。
4.注意事項
-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見,常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中。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與“幹擾”“幹涉”等詞混淆。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成語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後漢書》原文或權威古籍注疏。
别人正在浏覽...
安身立命安心樂業拜殿避縮材良殘花敗柳車身觸點蹈拾東床獨步當時訪議匪禍鳳舍輔相鈎擿回戲昏黯黪豁然頓悟夾弓郊望敬事後食金絲猴巨觀廓爾賫發録科密商木廂迺今難厄内港骞短清淺婘屬曲節羣下三铨僧樓曬場上聲廈子申诏式樣世議瘦刮刮書童四更司夜誦諷速夫酥麻荼壘枉道王氈仙俦獻春線形動物笑妍謝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