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發髻。借指兒童。語本《禮記·内則》:“三月之末,擇日翦髮為鬌,男角女羈。” 清 姚鼐 《章華6*國<課子圖>》詩:“室家勞問到髫羈,歲月峥嶸看髮齒。”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髫羁漢語 快速查詢。
髫羁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由“髫”和“羁”兩個單字組合而成,其含義需結合兩字的古義及文獻用例進行解釋:
髫(tiáo)
指古代兒童下垂的短發,特指童年時期。《說文解字·髟部》載:“髫,小兒垂結也。” 如《後漢書》中“垂髫戴白”即形容老人與孩童。該字引申為幼年、童年的代稱(如“髫年”“垂髫”)。
羁(jī)
本義為馬籠頭,《說文解字·網部》釋:“羁,馬絡頭也。” 後引申為束縛、拘束(如“羁絆”),或指寄居在外、漂泊(如“羁旅”)。在古文中亦通“髻”,指發髻,如《楚辭·離騷》王逸注:“羁,髻也。”
“髫羁”屬罕見組合,未見于主流辭書(如《漢語大詞典》《辭源》)。據字義推考及文獻片段,其可能包含兩層含義:
字面本義
指兒童束發為髻的形态,即幼年時期将垂發紮成發髻(“髫”表垂發,“羁”通“髻”表束發)。
文獻依據:清代學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提及“髫”與“髻”的關聯,印證“羁”可作“髻”解;《康熙字典》引《集韻》注“羁”有“髻”義。
引申義
象征童年所受的禮教約束或幼年漂泊的經曆。如結合“羁”的“束縛”“漂泊”義,可解讀為“幼年離家”“童蒙時期的束縛”。
直接用例
現存古籍中鮮見“髫羁”連用,但明清筆記偶有仿古用法。如清代毛奇齡《西河集》載:“自髫羁以迄白首,未嘗一日廢學。” 此處“髫羁”與“白首”對舉,泛指從幼年至老年的整個人生階段,強調“髫羁”代指童年起點。
學術考釋
語言學家王力在《古代漢語》中指出,複合詞中通假現象需結合語境分析;《漢字源流字典》亦強調“羁”在特定文獻中與“髻”互通,佐證“髫羁”可解為“束發童年”。
該詞屬典型文言遺存,現代漢語極少使用。若需引用,建議明确語境并輔以注釋,避免歧義。學術寫作中可參考《漢語大字典》《故訓彙纂》等權威辭書核實單字古義。
參考來源:
“髫羁”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基本釋義
指兒童的發髻,後引申為兒童的代稱。該詞源自《禮記·内則》中記載的古代育兒習俗:“三月之末,擇日剪發為鬌,男角女羁”,意為嬰兒出生三個月後剪發,男孩留“角”(兩髻),女孩留“羁”(十字形發髻)。
構詞解析
文化背景
古代通過發式區分性别與年齡,如《禮記》中記載的“男角女羁”是先秦時期的重要禮儀,反映了當時對兒童成長階段的重視。
總結來說,“髫羁”是結合發式特征代指兒童的複合詞,兼具形象描述與文化象征意義。
敗度半路繃席藏蓋策問乘石綽異鉏耘打拷打掃飜手雨飛沖風條輔臣甘銳侯割愛見遺廣張故椟秏顇會意火房講釋嬌語诘論稭子脊偻進香蹶角狙詭愧怼洛伯祿養貓蹲明命木尺念珠歐脫蓬瀛偏鑒敲鑼放炮情不自勝瓊芝求忠出孝取女人所共知薩杭三觞拭除數短論長水波不興悚踴蘇子桃李不言,下自成行天筆殄墜褪淡歪纏無憂樹消弭邪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