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發髻。借指兒童。語本《禮記·内則》:“三月之末,擇日翦髮為鬌,男角女羈。” 清 姚鼐 《章華6*國<課子圖>》詩:“室家勞問到髫羈,歲月峥嶸看髮齒。”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髫羁漢語 快速查詢。
“髫羁”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基本釋義
指兒童的發髻,後引申為兒童的代稱。該詞源自《禮記·内則》中記載的古代育兒習俗:“三月之末,擇日剪發為鬌,男角女羁”,意為嬰兒出生三個月後剪發,男孩留“角”(兩髻),女孩留“羁”(十字形發髻)。
構詞解析
文化背景
古代通過發式區分性别與年齡,如《禮記》中記載的“男角女羁”是先秦時期的重要禮儀,反映了當時對兒童成長階段的重視。
總結來說,“髫羁”是結合發式特征代指兒童的複合詞,兼具形象描述與文化象征意義。
《髫羁》是一個中文詞語,形容一個人的發型梳理得整齊,束發的樣子。這個詞語通常用來描述幼童或兒童的發型,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舉止端莊,行動規矩。
《髫羁》由兩個部首組成:髟(頭發)和罒(網目)。髟部為8畫,罒部為5畫。
《髫羁》最早出現在《詩經·召南·髫髻》一篇中,把發髻束發的過程比喻為将一匹野馬套上缰繩。後來,這個詞形容的意義逐漸擴展,既可以形容發型整齊,也可以表示規矩端莊的行動。
《髫羁》的繁體字為「髫羈」。
在古代,「髫羁」的寫法并不相同。在清代康熙字典中,「羁」的寫法為「羇」。在古代文獻中,還可以見到将「髫」寫作「鬌」的情況。
1. 小嬰兒的頭發柔軟烏黑,髫羁可愛。 2. 這個孩子舉止莊重,髫羁至極。
1. 髫鬣:形容發髻和胡須都很長。 2. 雲髻鬟:形容女子的發型華麗高大。
近義詞包括:髮束、發髻、發辮。
反義詞包括:發散、蓬亂、不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