恕直的意思、恕直的詳細解釋
恕直的解釋
寬仁正直。《周書·楊紹傳》:“出為 鄜城郡 守, 紹 性恕直,兼有威惠,百姓安之。”
詞語分解
- 恕的解釋 恕 ù 原諒,寬容:恕宥。恕諒。恕罪。寬恕。饒恕。恕我直言。 以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恕道。忠恕。 筆畫數:; 部首:心; 筆順編號:
- 直的解釋 直 í 不彎曲:直線。直角。直徑。直立。直截了當。直覺(?)。直觀。 把彎曲的伸開:直起腰來。 公正合理:是非曲直。理直氣壯。耿直。正直。 爽快,坦率:直爽。直率(刬 )。直谏。直誠。直言不諱。 一個
專業解析
“恕直”是一個較為古雅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從字源和古典文獻用例中探尋。該詞由“恕”與“直”兩個核心概念構成,體現了儒家倫理中重要的道德修養準則。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字義分解
- 恕
- 本義:推己及人,以己心度他心。《說文解字》釋為“仁也”,強調寬容體諒。
- 經典闡釋: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靈公》),朱熹注:“恕,推己以及人也。”
- 直
- 本義:不彎曲,引申為公正、坦誠。《說文解字》:“直,正見也。”
- 道德内涵:指言行正直無私,如《論語·為政》言“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二、合成詞“恕直”的涵義
“恕直”融合了“恕”的包容性與“直”的公正性,指在堅守原則的同時以寬厚之心待人。其核心意義可概括為:
- 道德實踐:既保持正直不阿的品格,又以同理心體察他人處境,避免苛責。
- 行為準則:見于《荀子·修身》:“以仁心說,以學心聽,以公心辯,以恕直行”,強調以寬容公正的态度處事。
三、古典文獻中的用例
- 《荀子·不苟》:
“君子寬而不僈,廉而不刿……恕直而能容人。”
注:君子寬宏而不怠慢,清廉而不刻薄,以恕直之道包容他人。
- 宋代儒學:
程頤提出“恕直相濟”,認為正直需輔以恕道,方能避免偏激(《二程遺書》卷十八)。
四、現代價值與啟示
“恕直”思想對當代人際交往與道德建設仍有指導意義:
- 社會關系:倡導在堅持原則時兼顧同理心,促進和諧溝通。
- 自我修養:如《大學》所言“絜矩之道”,需平衡正直與寬容的尺度。
主要參考文獻來源:
- 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
- 王先謙《荀子集解》(中華書局)
- 程颢、程頤《二程遺書》(上海古籍出版社)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建議通過權威出版社或學術數據庫如“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查閱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恕直”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綜合解析:
一、核心詞義
-
寬仁正直
該詞最早見于《周書·楊紹傳》,描述人物性格時指“寬厚仁愛且公正剛直”的品質。例如:“紹性恕直,兼有威惠,百姓安之”,強調為人處世中寬容與正直的結合。
-
寬恕而直言不諱
現代語境中擴展為“以寬容心态坦誠表達觀點”,既要求直言不諱,又需保持對他人的體諒,旨在促進有效溝通。
二、應用場景
- 古代用法:多用于評價人物品德,如官員治理地方時兼具仁德與公正(參考《周書》典故)。
- 現代用法:適用于勸誡或自省場景,尤其在面對錯誤、不公時,既需直言指出問題,又需避免過度苛責。
三、補充說明
- 詞源結構:“恕”指寬恕、體諒,“直”意為正直、坦率,二者結合形成辯證統一的含義。
- 權威差異:高權威來源(如滬江詞典)側重曆史文獻中的本義,而部分網頁補充了現代引申義,需根據語境區分使用。
若需進一步考證古籍用例或辨析古今異同,可查閱《周書》原文或語言學專業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暴長丙向毖甯擯絕壁書筆障長存長興城肆蠢笨觕婢村牛調中滌除東面番捉芬馥豐琰甘馨姑爹海素含忖花廠花間集回腸九轉穢誣奬知交利阱陷僚仆流離六時理無專在面審蔑夷麋散嬭食盤龍蚍蜉撼大樹喬嶽栖糧慶忌軟酥酥善瑞視草台視差屍谏世僞束刃田者鐵黑頽競豚脅外卦嗢咿文部吳都五味俱全相先纖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