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固定的硬物上摩擦以解癢。 元 鄭元祐 《題揩癢馬圖》詩:“摩擦樹根休揩癢,明朝要爾戰沙場。”
“揩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面和引申兩個層面理解:
字面解釋:指通過摩擦固定硬物來緩解皮膚或黏膜的癢感。常見于動物或人的自然行為,例如老虎在樹幹上蹭癢,馬匹摩擦樹根等場景。
比喻義:在文學或口語中,常被用來比喻幫助他人解決困難或煩惱,類似于“雪中送炭”。例如“揩癢”可形容為他人解除困境的行為,帶有互助的積極色彩。
“揩癢”既描述具體行為,也承載文化隱喻,需結合上下文靈活理解。
《揩癢》是一個常見的成語,意思是幫助某人搔癢。這個成語比喻互相幫助、互相關心。
《揩癢》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手部和疒部。它的筆畫數是21畫。
《揩癢》最早出自《戰國策·趙策一》,原文是“人人皆以讒相病王,叔向揩癢,病王曰:‘此人能醫人之病也。’”
《揩癢》的繁體字是「揹癢」。
根據古代字典《康熙字典》的記載,古時候的《揩癢》字寫作“犘膺”。字形稍有差異,但意義相同。
他們之間的友誼就像《揩癢》,互相關心,互相幫助。
互助、互相扶持、相互關心、彼此支持
扶持、關心、助人為樂、互相幫助
冷漠、無情、自私、不關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