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南涼的意思、南涼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南涼的解釋

東晉 時列國之一。 鮮卑 族 秃發烏孤 起 西平 ,公元397年稱 西平王 ,據 廣武 。其弟 傉檀 ,又稱 涼王 ,史稱 南涼 。其地有今 甘肅 、 青海 各一部分。公元414年為 西秦 所滅。參閱《晉書·安帝紀》《晉書·地理志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南涼(漢語詞典釋義)

一、基本釋義

“南涼”是中國曆史上十六國時期(304—439年)的一個割據政權,由鮮卑族秃發部建立。其國名源于統治核心區域位于涼州(今甘肅、青海一帶)南部,故史稱“南涼”。政權存續時間為公元397年至414年,曆三主,共18年。

二、曆史背景與地理範圍

  1. 建立與疆域

    南涼由秃發烏孤于397年建立,定都西平(今青海西甯),後遷至樂都(今青海樂都)。鼎盛時期控制河西走廊東部及青海湖周邊,與北涼、西涼、後秦等政權并立。

    來源:《中國曆史大辭典》《晉書·載記》

  2. 民族與統治特征

    作為鮮卑政權,南涼實行“胡漢分治”,既保留鮮卑部落制度,又吸收漢族士族參與管理,推動漢文化與遊牧文化的融合。經濟以畜牧業為主,軍事依賴騎兵,政權穩定性較弱。

    來源:《十六國春秋輯補》《魏書·鮮卑傳》

三、文化影響與滅亡

南涼雖存續短暫,但促進了河西地區多民族交流。其統治者推崇佛教,支持譯經活動,為北涼佛教興盛奠定基礎。414年,南涼遭西秦偷襲,末主秃發傉檀投降,政權滅亡。

來源:《資治通鑒》《甘肅通史·十六國卷》

四、詞義延伸

在漢語語境中,“南涼”專指該曆史政權,常見于史學論述。其名稱構成體現中國古代以方位+地名的政權命名慣例(如“北涼”“西涼”),反映十六國時期地域割據特征。

來源:《辭源》《中國古代國號通覽》


權威參考來源(無有效鍊接時僅标注文獻):

  1. 《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晉書·載記》(唐·房玄齡等撰)
  3. 《十六國春秋輯補》(清·湯球輯)
  4. 《資治通鑒》(宋·司馬光著)
  5. 《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版)

網絡擴展解釋

南涼是中國曆史上十六國時期的政權之一,由鮮卑族秃發部建立,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與曆史沿革

南涼(397年-414年)是十六國時期由鮮卑秃發部建立的政權。其國號源于所處涼州南部,為區别于其他“涼”政權(如後涼、北涼),史稱“南涼”。

2.疆域與都城

南涼鼎盛時疆域包括今甘肅西部、青海東北部及甯夏部分地區,核心區域為河湟谷地。都城先後遷至樂都、西平(今青海西甯)及姑臧(今甘肅武威)。

3.統治特點與政策

4.滅亡原因

5.文化影響

南涼雖短暫,但在青海曆史上留下深刻印記。秃發部通過吸收漢文化,推動了鮮卑族與漢族的融合,為後續北魏的民族政策提供了借鑒。

南涼作為十六國中較小政權,其興衰反映了遊牧民族政權在漢化與擴張中的典型困境。更多細節可參考《晉書》及十六國專史。

别人正在浏覽...

百尺堰鮑老杯螺表露閉門思愆慘目測量學常寐觇行除馑女詞訟大肆揮霍獨帚峨嶪覆颠鈎止孤芳自賞害氣毫忽懷詐囏阨接輿鏡片進鮮芰茄基射塊肉來教老謀深算樂郊遼滇溜凈螺眉滿盛曼壽滅名蜜麪民冢凝審樸謹企逮瓊樓玉宇筌意饒培榮齒容放入質三葷五厭灑心笙樂聖胤神仙手書品肆宥堂吉诃德陶然慰悅霧釋冰融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