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晉 時列國之一。 鮮卑 族 秃發烏孤 起 西平 ,公元397年稱 西平王 ,據 廣武 。其弟 傉檀 ,又稱 涼王 ,史稱 南涼 。其地有今 甘肅 、 青海 各一部分。公元414年為 西秦 所滅。參閱《晉書·安帝紀》、《晉書·地理志上》。
南涼是中國曆史上十六國時期的政權之一,由鮮卑族秃發部建立,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南涼(397年-414年)是十六國時期由鮮卑秃發部建立的政權。其國號源于所處涼州南部,為區别于其他“涼”政權(如後涼、北涼),史稱“南涼”。
南涼鼎盛時疆域包括今甘肅西部、青海東北部及甯夏部分地區,核心區域為河湟谷地。都城先後遷至樂都、西平(今青海西甯)及姑臧(今甘肅武威)。
南涼雖短暫,但在青海曆史上留下深刻印記。秃發部通過吸收漢文化,推動了鮮卑族與漢族的融合,為後續北魏的民族政策提供了借鑒。
南涼作為十六國中較小政權,其興衰反映了遊牧民族政權在漢化與擴張中的典型困境。更多細節可參考《晉書》及十六國專史。
《南涼》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意思是指南方的涼爽或涼快。通常用來形容南方地區夏季的天氣。
《南涼》的第一個字,“南”,是一個由“十”、“又”、“一”三個部首組成的漢字。它的寫法是橫折鈎折起來的“十”字下面加一個“又”,再在“又”的左邊加一個“一”。
《南涼》的第二個字,“涼”,是一個由“冫”、“京”、“厶”三個部首組成的漢字。它的寫法是一個左邊帶折痕的“冫”字,上面加一個“京”,再在“京”的左邊加一個“厶”。
《南涼》共有11個筆畫,其中“南”字有5個筆畫,“涼”字有6個筆畫。
《南涼》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古代中國的文學作品中,用來形容南方地區的涼爽之意。南方的氣候相對較熱,所以人們常用《南涼》來形容南方地區的夏天涼爽的感覺。
在繁體字中,《南涼》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南涼”。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在《南涼》這個詞語的古時候寫法中,第一個字“南”字的寫法與現代相同。而第二個字“涼”字的寫法則是一個由“冫”、“京”、“夌”三個部首組成的漢字。
1. 夏天來了,南方氣溫高,但是南涼的風吹來,感覺舒服多了。
2. 在南涼的清晨,我喜歡在花園裡散步,享受涼爽的空氣。
3. 這個地方四季如春,即使在夏天也能感受到南涼的清涼。
相關的組詞有:南風、南方、南國等。
近義詞:南島、南風浪、南國風光。
反義詞:北寒、北方、北極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