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舉擡。 清 魏源 《籌鹾篇》:“其 儀徵 捆工仍令扛舁,船行仍令攬載,市不易肆,人不失業。”
“扛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表示舉擡的動作,通常指用雙手或多人共同擡起重物。其中“扛”讀作gāng(非káng),強調雙手舉重物;“舁”(yú)則指共同用手擡,兩者組合後更突出協作性。
讀音與字義辨析
文獻用例
清代魏源《籌鹾篇》中曾使用該詞:“其儀徵捆工仍令扛舁,船行仍令攬載,市不易肆,人不失業”,描述工人搬運貨物的場景。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文或特定語境中,如描述合力搬運重物、古代勞動場景等,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
擴展說明
“扛”的兩種讀音(gāng/káng)常被混淆,需結合語境判斷。例如“扛鼎之作”中的“扛”讀gāng,而“扛行李”讀káng。
《扛舁》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扛”和“舁”。
“扛”的部首是“手”,共有4畫;“舁”的部首是“舟”,共有7畫。
《扛舁》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其中,“扛”是指用手或肩膀等部位來舉起或擡起物品,“舁”是指用肩膀等部位來承擔重物的意思。這個詞語常用于描述人們協力承擔重物的場景。
繁體字中的《扛舁》保持了與簡體字相同的寫法和意思。
根據古代漢字形态的變遷,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的字形結構和意思是相似的。
1. 這些工人都在扛舁着沉重的貨物前行。
2. 在山區,人們常常需要扛舁水土保持材料來修複山地的環境。
1. 扛鼎:指用手力舉起獨腿三足鼎的儀式。
2. 肩輿:指用肩膀承擔着擔架或轎子。
1. 扛擡:表示用手或肩膀等部位擡起或舉起物品。
2. 背負:指用背部承擔重物。
1. 釋放:指放下或解除對重物的擔負。
2. 放棄:表示放下或不再承擔重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