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獨弦琴的意思、獨弦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獨弦琴的解釋

一種彈撥的一弦琴。以劈成一半的竹筒或木質音箱為琴身,用金屬弦一根,一端系于琴尾,一端紮在琴頭的竹柄上,用竹片撥奏。《新唐書·禮樂志十一》:“《清商伎》者, 隋 清樂也,有編鐘、編磬、獨弦琴。” 宋 邵博 《聞見後錄》卷十八:“﹝ 韓熙載 ﹞貧乏無以給……負獨弦琴,隨房歌鼓以丐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獨弦琴是中國傳統民族樂器中極具特色的彈撥類樂器,其名稱源自“僅用一根弦即可演奏完整樂曲”的特點。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獨弦琴“以竹制共鳴箱,張單弦,以手撥弦或搖杆改變張力,奏出泛音列音階”。該樂器主要流傳于廣西京族聚居區,并在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來源: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

從結構上看,獨弦琴的琴體長約80厘米,由共鳴箱、弦軸、搖杆及琴弦構成。其獨特之處在于通過左手操控搖杆改變弦長,配合右手撥奏,可産生橫跨三個八度的音域,《中國音樂詞典》特别強調其“一弦多音”的物理聲學原理。演奏技法包含擊弦、勾弦、推拉搖杆等十餘種手法,能模拟人聲、自然聲響等特殊音效。

在文化内涵層面,中央音樂學院《民族器樂概論》指出,獨弦琴承載着京族“以簡馭繁”的哲學思想,其蒼涼悠遠的音色常用于祭祀、漁歌對唱等民俗活動。現代改良後的獨弦琴已擴展至四弦,但仍保留核心演奏技法,成為民族樂團中的特色聲部。

網絡擴展解釋

獨弦琴是京族的傳統彈撥樂器,具有獨特的構造和文化意義。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與結構

獨弦琴(京語稱“旦匏”)是一種僅有一根弦的樂器,其琴身多由劈開的竹筒或木質音箱制成,長約1米,寬約10厘米。弦的一端固定在琴尾,另一端系于琴頭竹制搖杆上,通過調節搖杆角度改變弦的張力,從而演奏不同音高。演奏時用竹片或手指撥動琴弦,可同時發出基音和泛音,音色變化豐富。

二、音色與别稱

因其音律悲涼婉轉,獨弦琴又被稱為“悲涼琴”。這種獨特的音色使其常用于表達哀婉情感,成為京族音樂文化的核心載體。

三、曆史與文化地位

  1. 曆史淵源:唐代已有竹制獨弦琴的記載,宋代文獻《新唐書》《聞見後錄》也提及該樂器的使用。
  2. 非遺保護:2010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體現了京族人對傳統樂器的珍視。

四、現狀與挑戰

盡管獨弦琴在廣西民族文化活動中得到展示(如廣西活動周),但面臨傳承困境。許多民族樂器如獨弦琴因後繼無人亟待保護。


注:如需了解獨弦琴演奏技法或具體曲目,可參考東興市政府非遺專題頁面(來源)或相關藝術培訓資料(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伯迹逋壅不争怅悼秤友沖鋒陷陣大戶動微都丞盒頓服二圖遏隱房葵蜚遽負聲婦驵含風鲊赫烈湖海士降授警官警聞錦繡江山機杼一家拘那夷浚急塊煤鑛穴擴廓飉戾狑狫隆中臝行馬靸蒙蒙黑面紅面綠木本油料林褭繞瓢笙婆婆媽媽剖辯千年潤輕步齊平搔憂上襄聖裔試死手書私賣陶誕甜睡通宵守夜脫口晚婆沃疇縣父母相吊歇馬杯躧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