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堂前台阶,包括西阶和东阶。《吕氏春秋·安死》:“其设闕庭、为宫室、造宾阼也若都邑。” 高诱 注:“宾阶,阼阶也。” 陈奇猷 校释:“宾阶即西阶,阼阶即东阶……西阶既係客升之阶,故谓之宾阶也。 高 注係释正文‘宾阼’,谓宾阼即宾阶、阼阶也。”
“宾阼”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堂前台阶的特定结构,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宾阼(拼音:bīn zuò)指堂前的台阶,包含西阶(宾阶)和东阶(阼阶)两部分。其中,西阶为宾客登堂所用,东阶为主人专用。
结构解析
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安死》:“其设闕庭、为宫室、造宾阼也若都邑。”高诱注:“宾阶,阼阶也。”陈奇猷进一步校释:“宾阶即西阶,阼阶即东阶……西阶既係客升之阶,故谓之宾阶也。”
文化意义
宾阼的划分反映了古代礼仪制度中对主客尊卑的严格规范,是研究先秦建筑形制与社会礼制的重要参考。
综合释义
现代词典(如《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堂前台阶的统称”,强调其包含宾阶与阼阶的双重结构。
宾阼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具有拜访宾客的意思。宾阼原本指的是宫殿中供奉祭祀神灵的大厅,后来引申为接待贵客的场所。
宾阼由宀部和且部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宀和且,它的总共有12个笔画。
宾阼的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周礼·天官·寿考》记载,其中有"宾于王阼"的说法。宾阼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出现,可以说是官方场合或宴会的专用语。在繁体字当中,宾阼的写法没有太大变化。
在古代,宾阼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以《说文解字》为例,宾的古字形是"彬",阼的古字形是"阝入"。
1. 同学们热情洋溢地准备了一场美食盛宴,来宾们纷纷前来参加宴会。
2. 官员们在宾阼之上为国家举行庆典仪式。
宾客、宾至、宾主、宾额、宾席、宾至如归
近义词:客、宾、宴、客人、来宾
反义词:主人、东道主、主持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