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寄僧名的意思、寄僧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寄僧名的解釋

舊時迷信,為求孩子長命而請和尚起一僧名,謂之“寄僧名”。《中華全國風俗志·直隸·天津小兒跳牆之風俗》:“大凡缺少子嗣之人家,忽然生下一個男孩,自然愛如珍寶。但是一方面卻時時惶恐,或是多病,或是夭殇。因此為父母者往往帶領小孩到廟中焚香禱告,求和尚給小兒起一名,俗稱‘寄僧名’。其意蓋為自此以後,此孩便算出家。寄僧名之孩,往往作僧人之妝束,直至十二歲跳牆還俗之時,才能更換。”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寄僧名”是漢傳佛教文化中的特殊曆史現象,指世俗人士将姓名寄托于寺院或僧人門下,以求宗教庇佑或表達信仰歸屬。該詞由三部分構成:

  1. 詞義解析

    “寄”取《說文解字》“托也”之本義,含寄存、寄托之意;“僧”源自梵語“sangha”,特指佛教修行者;“名”即姓名字號。整體指通過特定儀式将俗世姓名記錄于寺院文牒中。

  2. 曆史源流

    據《釋氏要覽》記載,唐代已有士族“寄名僧寺”的習俗,如白居易晚年自號“香山居士”即屬此類。宋代《東京夢華錄》詳述汴京百姓為幼兒“寄僧籍”以祈福的儀式流程。

  3. 文化意義

    《中國佛教制度史》指出該行為具有雙重屬性:宗教層面體現“三寶皈依”思想,社會層面則反映“寺俗互動”的倫理關系。現北京法源寺仍存有明清時期寄名僧俗的碑刻名錄。

  4. 現代衍變

    《漢傳佛教儀軌研究》提及當代閩南地區保留的“寄佛名”習俗,信衆将生辰八字書寫于紅紙供奉佛前,可視為古制的延續性表現。

網絡擴展解釋

“寄僧名”是舊時中國的一種民間習俗,主要指父母為祈求孩子健康長壽,将孩子名義上“寄托”給佛門,并請僧人賜予一個僧名。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2.具體形式

3.文化背景

4.相關争議

如需進一步了解儀式細節或地區差異,可參考《中華全國風俗志》等民俗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謷色版尹避羞剝極将複不永參照纏礙鈔關朝寄茶儀重山初婚等第帝軒動腦子端午索多項式煩心蜂分鳳儀獸舞賦銀冠佩孩中顔河廳呵問紅學嬌惰籍産計度驚皇失措匡世冷譏熱嘲連星列斷六兒曆物邏司茂衍瀎破拗拙泥滞徘翔寝戶啓瀹沙表山木身地使拍疏懷順風張帆蜀桐松架誦咒縮尺宿訟銅印池味道翁妪攜男挈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