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分别究析事物之理。《莊子·天下》:“ 惠施 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歷物之意,曰:‘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内,謂之小一。’”歷,一本作“ 厤 ”。 陸德明 釋文:“厤,古歷字,本亦作‘歷’。分别歷説之。” 章炳麟 《訄書·訂文》:“歷物之意,志念祈嚮之曲折,其變若雲氣,而言或以十數。”
“曆物”是中國古代哲學中的一個術語,最早出自《莊子·天下》篇,與名家學派代表人物惠施的思想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曆物”原指分别究析事物之理()。其中“曆”通“厤”,意為分析、推演;“物”指客觀事物,合指對事物本質進行邏輯推演與辨析。
名家學派的核心方法
惠施提出“曆物十事”(十大命題),如“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内,謂之小一”,通過邏輯推演探讨空間、時間等抽象概念,體現了先秦名家對事物本質的思辨()。
辯證思維的體現
其方法論強調對事物矛盾性的分析,如“天與地卑,山與澤平”等命題,突破日常經驗認知,試圖揭示相對性與絕對性的統一。
部分非權威來源(如、6)将“曆物”解釋為“曆法中的時間單位”或拆分理解為“曆史與物質”,這與原典語境不符,屬于現代誤讀()。
章炳麟在《訄書》中提到“曆物”對漢語詞彙發展的影響,認為其體現了古代思想家通過語言邏輯探索複雜抽象概念的能力()。
建議:若需深入理解,可結合《莊子·天下》原文及惠施“曆物十事”的具體命題進行延伸閱讀。
《曆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中的“曆”指的是曆史記錄或者時間的流逝,而“物”則代表着事物。因此,綜合起來,《曆物》可以理解為曆史上的事物或者隨時間流逝的事物。
根據《康熙字典》,《曆物》可以分解成兩個部首和總共12個筆畫。
其中,“曆”字的部首是“廠”,它的意思是山峰。該字的筆畫是5畫。
而“物”字的部首是“牛”,它的意思是牛。該字的筆畫是8畫。
《曆物》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和曆史文化。古人将曆史視為一種記錄和展示人類社會發展的工具,而“物”則代表着世間萬物。通過這個詞,人們可以了解到古代人們對于曆史和事物的重視。
繁體字中,可以将《曆物》寫作“歷物”。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可以将《曆物》寫作“厤物”。這種寫法在古代文獻中可以見到。
1. 按照史書記載,這座城市的曆物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
2. 考古學家在這個遺址中發現了大量有關古代文明的曆物。
1. 曆史:指人類社會過去的一段時間。
2. 物品:指具體的物質事物。
3. 曆代:指曆史上不同的時代。
1. 曆劫:指曆經磨難或者經曆過許多困苦。
2. 事物:與《曆物》意思相同,指各種具體的物質事物。
1. 未來:與《曆物》的時間概念相反,指的是即将到來或者可能發生的事情。
2. 虛無:指不存在或者沒有實際意義的事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