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 清 兩代收取關稅之所。因以鈔納稅,故名。《明史·食貨志五》:“計所載料多寡,路近遠納鈔,鈔關之設自此始。” 清 顧公燮 《丹午筆記·鈔關》:“ 元 末錢多銀少,議行紙鈔。 明太祖 設立天下各關隘,命以鈔納稅,漸次收盡,故名鈔關。” 吳晗 《燈下集·關于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一些問題》:“為了保持鈔法流通,沿 長江 、 運河 及各布政司所在地,建立了三十三個鈔關。”
“鈔關”是明清時期在内地水路要沖設立的征稅關卡,主要針對商船征收關稅。以下是關于該詞的詳細解釋:
鈔關是明代宣德四年(1429年)為解決紙币(“大明寶鈔”)流通問題而設立的稅收機構,因最初以紙币繳稅得名。清代延續這一制度,成為全國性的商業稅征收系統。
“鈔關”得名于明初以紙币(鈔)納稅的制度。盡管後期改用銀兩,但名稱保留,成為關稅機構的代稱。
需注意,部分非權威資料(如、3)提及的“閉環營銷概念”屬于同名異義,與曆史上的鈔關無關聯。
鈔關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查驗現金和貨币的關口或處所。在古代社會,鈔關是指官府設立的貨币檢查站,負責檢查和驗收鈔票、貨币等物品的真僞和合法性。
鈔關的拆分部首為钅(钅是金屬、錢的意思),關的拆分部首為門(門是門戶、關口的意思)。它的總筆畫數為12。
鈔關一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屬于古代漢字。在繁體字中,鈔關的寫法為鈔關。
古代漢字中的鈔關寫作“鈔關”,它的形狀和現代漢字略有不同,取自于金屬和門戶的形象。
1. 宋代時,鈔關是控制貨币流通的重要機構。
2. 過去,旅客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都必須經過嚴格的鈔關檢查。
破鈔(僞造鈔票)
通關(通過邊境、關口)
關卡(國家、地區設置的邊境檢查站)
關所(與鈔關相同,指檢查關口)
關防(與鈔關相近,指門戶防守)
順利(指通過關卡沒有阻礙或困難)
自由(指無限制、無攔截地通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