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端午索的意思、端午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端午索的解釋

古代兒童于端午節所系的項索。 明 劉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春場》:“五月五日之午前……項各綵繫,垂金錫若錢者、若鎖者,曰端午索。”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端午索是漢族傳統端午節民俗用品,亦稱"長命縷""五色絲""朱索""百索"等。其形制為用青、白、紅、黑、黃五色絲線編結而成的繩索或飾物,系于兒童手腕、頸項或懸于門楣,具有驅邪避瘟、祈福納吉的文化内涵。該習俗最早見于漢代文獻,東漢應劭《風俗通義》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至南北朝時期《荊楚歲時記》已形成完整儀軌。

從形制功能看,端午索可分為兩類:一是單純編織的五色絲線,直接佩戴于身;二是以五色絲綴飾香囊、艾虎、符牌等物,形成組合型佩飾。其色彩體系對應五行學說,青屬木、赤屬火、黃屬土、白屬金、黑屬水,五色齊備象征陰陽調和。古代醫家認為端午時值"惡月",佩戴含朱砂、艾草等成分的端午索可防蟲祛毒,此說在《本草綱目》中亦有印證。

民俗學者考證,端午索源于上古時期的巫術崇拜,後與端午節紀念屈原的傳說相融合。唐宋時期,宮廷與民間皆流行互贈端午索,宋人《夢粱錄》記載端午日"家家買桃、柳、葵、蒲葉、伏道,又并市茭、粽、五色水團、時果、五色瘟紙,當門供養",其中"五色瘟紙"即端午索的衍生形态。明清以後,端午索逐漸與彩縷、香包等民俗物品結合,演化出地域特色,如山西的"缯絺"、江南的"健人"等。

現代民俗保護中,端午索制作技藝被列入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收錄的"端午節·五色絲線編織技藝"項目,詳細記錄了其工藝流變與文化價值。當代佩戴端午索的習俗在陝西、甘肅、福建等地的端午民俗活動中仍完整保留,成為中華傳統文化活态傳承的重要載體。

(參考資料:《中國民俗大辭典》商務印書館;《端午節民俗志》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相關條目)

網絡擴展解釋

“端午索”是中國端午節的傳統習俗之一,具體含義如下:

基本定義

端午索指端午節期間用彩色絲線、布條或繩索制成的裝飾物,主要用于驅邪避兇。古代兒童常将其系于頸項、手腕或腳腕,稱為“項索”或“長命縷”。

文化内涵

  1. 驅邪祈福:古人認為五色絲線象征五行(金、木、水、火、土),具有辟邪作用,系端午索可保佑平安。
  2. 節日裝飾:多用紅、黃、藍、白、黑等鮮豔色彩編織,增添節日氛圍。
  3. 曆史淵源:明代文獻《帝京景物略》記載,端午索上常懸挂錢币、鎖形飾物,寓意鎖住健康與福氣。

相關習俗

端午索與“五色絲線”“長命縷”等習俗同源,屬于端午節驅毒避邪傳統的一部分,其他類似習俗還包括挂艾草、佩香囊等。

注意

低權威性網頁提到“端午索”有“索要財物”的負面含義,但此解釋缺乏廣泛認可,建議以傳統習俗釋義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

暗扣拔足别怨不可逆裁挫滄海人成名傳道會穿決楚客存問甸兒刁風娣侄逗弄惡舌縛褲睾茝根連株拔公共事業光怪陸離匮藏規警古生物學衡門深巷賈帆堅樸徼循景撰盡盡緝事九夷舉綱持領刻木為鹄克忠謉诨臉龐磷脂履冰狐鮎溜偏吃清錢琴瑟和好羣言堂胠箧兒如面三反四覆生資賒賬石竹説夷騰霜白跳指日托物歪門邪道王鴡僞媮鄉仰現疾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