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淤積的污泥。《管子·五輔》:“導水潦,利陂溝,決潘渚,潰泥滞。” 尹知章 注:“泥塗為滞者,亦潰決之令通也。”
(1).滞留,停留。《醫宗金鑒·張仲景<傷寒論·太陽病中>》“麻黃湯方”方解:“大棗之性泥滞於膈,礙杏仁之速降。”
(2).拘泥,不知變通。《後漢書·左雄黃瓊等傳論》:“ 黃瓊 、 胡廣 、 張衡 、 崔瑗 之徒,泥滞舊方,互相詭駁。”《宋書·恩倖傳論》:“ 世祖 之泥滞鄙近, 太宗 之拘攣愛習,欲不紛惑牀笫,豈可得哉?” 宋 曾鞏 《代人祭李白文》:“士有一曲,拘牽泥滞。”
(3).猶阻滞。不暢通。《三國志·蜀志·郤正傳》:“顧茲心之未泰,懼末塗之泥滞,仍求激而增憤,肆中懷以告誓。”
“泥滞”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泥”和“滞”兩個語素構成。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解釋,“泥”指含水的半固體狀土,“滞”意為停止、不流通,組合後表示物體陷入泥中難以移動或進展受阻的狀态。其含義可從兩個層面展開:
本義層面
指具體事物受困于泥濘環境。例如《漢語大詞典》引《淮南子·覽冥訓》“澤受潦而無源者,泥滞而弗清也”,描述泥水淤積導緻流動停滞的自然現象。現代用法如“車輪泥滞”描述交通工具陷入泥潭無法前行。
引申層面
用于抽象語境,表示人或事物因受外界束縛或自身局限而陷入困境。如《朱子語類》卷十二“學者若泥滞于言語之間,則失之矣”,比喻思想受困于教條而難以突破。此用法亦見于當代文學批評,形容創作思維僵化(《文學理論術語彙釋》,高等教育出版社)。
該詞的權威釋義可參考以下來源:
“泥滞”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釋,綜合不同來源的釋義如下:
泥滞(ní zhì) 原指“淤積的污泥”,後引申為事物陷入困境或停滞不前的狀态,常以“陷入泥潭”作比喻。
物理狀态
指污泥淤積或水流阻塞,如《管子·五輔》中“潰泥滞”,意為疏通淤塞的泥沼。
行為描述
表示滞留、停留,例如《醫宗金鑒》提到“大棗之性泥滞於膈”,形容物質滞留阻礙功能。
抽象含義
比喻思想或方法拘泥不知變通,如《後漢書》批評“泥滞舊方”,指固守舊習缺乏創新。
該詞曆史用例豐富,包括:
如需更完整釋義或文獻原文,可參考(滬江詞典)和(恒修居)等來源。
白衣送酒卑號不絕于耳彩藻承指瞋罵摛毫池中之物出子大賦丹鰓抵瑕東觀多嘴獻淺諷嘯覆講伽馬刀鹳雀寒泉蚝田黃花女兒火絨踐莅膠車截稿金旛金莖進款鲲化攬泣壘壁陳靈津龍黃滿天星眇茫密教命縷溟蒙黏膜昵屬瓯飯瓢飲蹒局憑仗乾台器械企足矯首榮譽感砂糖侍弄殊不知樹瘡書畫舫梳籠同館通今博古晩磬溫補五經師洗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