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泥滞的意思、泥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泥滞的解釋

淤積的污泥。《管子·五輔》:“導水潦,利陂溝,決潘渚,潰泥滞。” 尹知章 注:“泥塗為滞者,亦潰決之令通也。”

(1).滞留,停留。《醫宗金鑒·張仲景<傷寒論·太陽病中>》“麻黃湯方”方解:“大棗之性泥滞於膈,礙杏仁之速降。”

(2).拘泥,不知變通。《後漢書·左雄黃瓊等傳論》:“ 黃瓊 、 胡廣 、 張衡 、 崔瑗 之徒,泥滞舊方,互相詭駁。”《宋書·恩倖傳論》:“ 世祖 之泥滞鄙近, 太宗 之拘攣愛習,欲不紛惑牀笫,豈可得哉?” 宋 曾鞏 《代人祭李白文》:“士有一曲,拘牽泥滞。”

(3).猶阻滞。不暢通。《三國志·蜀志·郤正傳》:“顧茲心之未泰,懼末塗之泥滞,仍求激而增憤,肆中懷以告誓。”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泥滞”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釋,綜合不同來源的釋義如下:

一、基本含義

泥滞(ní zhì) 原指“淤積的污泥”,後引申為事物陷入困境或停滞不前的狀态,常以“陷入泥潭”作比喻。


二、詳細義項

  1. 物理狀态
    指污泥淤積或水流阻塞,如《管子·五輔》中“潰泥滞”,意為疏通淤塞的泥沼。

  2. 行為描述
    表示滞留、停留,例如《醫宗金鑒》提到“大棗之性泥滞於膈”,形容物質滞留阻礙功能。

  3. 抽象含義
    比喻思想或方法拘泥不知變通,如《後漢書》批評“泥滞舊方”,指固守舊習缺乏創新。


三、使用場景


四、文獻出處

該詞曆史用例豐富,包括:


五、近義詞與反義詞


如需更完整釋義或文獻原文,可參考(滬江詞典)和(恒修居)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泥滞的意思

泥滞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土壤或者道路因為含有過多的泥土或者雨水而變得黏滞、難以行走或者通行的情況。

拆分部首和筆畫

泥滞的拆分部首是水(氵)和自(自),總共有9個筆畫。

來源

泥滞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一書中作為韻書收錄的字詞之一,其具體來源和起初的使用情況已經無從考證。

繁體

泥滞的繁體字是「泥滯」。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泥滞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但基本上都是用「泥」和「滞」這兩個字來組合形成。

例句

1. 這段道路因為連日的降雨而變得泥滞不堪,車輛行駛十分困難。

2. 患有重感冒的他,步履艱難地在泥滞的田間掙紮前行。

組詞

泥濘、泥泥巴、滞塞、地滑泥潭。

近義詞

泥濘、泥泥巴、泥泥土。

反義詞

通暢、幹燥。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