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勤勉恭謹。《後漢書·袁紹傳》:“勤恪之功,不見書列,而州郡牧守,競盜聲名。” 晉 幹寶 《晉紀總論》:“當官者以望空為高,而笑勤恪。” 宋 曾鞏 《賜高麗诏》:“朕實寵加,宜有異恩,以稱勤恪。”
“勤恪”是由“勤”與“恪”組成的複合詞,在漢語中屬于較為典雅的書面用語,主要表達對工作或職責的認真态度。《現代漢語詞典》将“勤”定義為“盡力多做或不斷地做”,而“恪”指“謹慎而恭敬”,組合後整體含義為“勤勉謹慎,以恭敬的态度履行責任”。
從文化内涵看,“勤恪”一詞可追溯至儒家經典,如《尚書·周官》中“功崇惟志,業廣惟勤”,強調勤勉與敬業的關聯性;《左傳》亦記載“恪居官次”的典故,體現古代對官員履職态度的要求。清代學者戴震在《孟子字義疏證》中進一步闡釋,“勤恪”不僅指行為層面的努力,更包含“心志專一,敬畏職守”的精神内核。
現代用法中,“勤恪”多用于正式場合,例如評價曆史人物(如“諸葛亮勤恪輔政”)或形容職場倫理(如“勤恪奉公”)。《漢語大詞典》特别指出,該詞帶有“持續性與莊重感”,常與“夙夜匪懈”“鞠躬盡瘁”等成語搭配使用。
“勤恪”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ín kè,其核心含義是勤奮努力、認真負責,同時包含勤勉恭謹 的态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古代文獻記載
故事起源
據《左傳·哀公十四年》記載,魯國官員公叔痤因工作極度認真負責,被贊為“勤恪”典範,後此詞逐漸成為形容勤勉者的成語。
部分典籍(如《辭海》)将其簡釋為“勤勉恭謹”,與上述含義一緻,但未展開細節。綜合來看,“勤恪”既強調行動上的勤奮,也包含态度上的恭敬與責任感。
暗蟲慠如别族慘愧鈔略惆怅詞說打動丹訣笛步諜夫铎語二萬五千裡長征反水匪莪飛精佛教浮月關顧果老故然毫厘核訛詐禾稈厚贶隍下鹿晦望狐綏謹記駿駮劇易鐻枝蘭鼓孔雀東南飛快銳老辦累俘嶺北馬牦描龍繡鳳疲塌乾吉黔口竊鈎盜國奇績輕蹻榮彈塞納河三包上場詩黍累四詩訟見慝禮特銀鐵冊脫崗汪湟僞學遐坰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