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久欠的稅賦或債務。 唐 杜牧 《吏部尚書崔公行狀》:“民有宿逋不可減於上供者,必代而輸之。” 宋 吳處厚 《青箱雜記》卷六:“ 章聖 踐祚之初,天下宿逋,數百萬計。” 明 宋濂 《貞節堂記》:“初, 思恭 嘗娶妻生一子,貧寓外家, 莊 遺錢使營生産,且償 思恭 之宿逋。” 清 趙翼 《連日筆墨應酬書此一笑》詩:“言情篇什貴雋永,豈比宿逋可催讨。”
“宿逋”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宿逋(sù bū)指長期拖欠的稅賦或債務。其中:
文獻用例:
現代語境: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用于古文或曆史研究,描述古代財政或民間債務問題。
宿逋(sù bū)是指在旅途中逗留或滞留,暫時留宿在某處。
宿(sù)的部首是宀,具有9畫。
逋(bū)的部首是辶,具有10畫。
《宿逋》一詞最早出現在《楚辭·九辯》中,詩人屈原以此比喻自己在流亡途中的滞留之意。
宿逋的繁體字為「宿逋」。
在古時候,宿逋的寫法有所變化。宿的舊字形為「㝵」,而逋的舊字形為「叵」。
1. 遊子宿逋,久别鄉土,思慕之情溢于言表。
2. 我們在旅行途中遇到風雨,于是宿逋在陌生的城市。
宿舍、宿命、逋逃、逋亂
滞留、逗留、駐足、停留
離開、出發、啟程、前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