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宿逋的意思、宿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宿逋的解釋

久欠的稅賦或債務。 唐 杜牧 《吏部尚書崔公行狀》:“民有宿逋不可減於上供者,必代而輸之。” 宋 吳處厚 《青箱雜記》卷六:“ 章聖 踐祚之初,天下宿逋,數百萬計。” 明 宋濂 《貞節堂記》:“初, 思恭 嘗娶妻生一子,貧寓外家, 莊 遺錢使營生産,且償 思恭 之宿逋。” 清 趙翼 《連日筆墨應酬書此一笑》詩:“言情篇什貴雋永,豈比宿逋可催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宿逋(sù bū)是漢語中的一個書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長期拖欠未還的債務或賦稅。以下從詞典釋義、字源、用法及權威文獻角度進行詳細解析:


一、詞典釋義

  1. 基本定義

    宿逋指積欠已久、逾期未清償的債務或稅款,強調拖欠時間較長且尚未結清的性質。

    例: “清理宿逋”意為追繳長期拖欠的款項。

  2. 詞性分析

    • 宿:本義為“過夜”,引申為“舊有”“積久”(如“宿債”)。
    • 逋:意為“逃亡”“拖欠”(如“逋逃”“逋欠”)。

      二字組合強化了“曆史遺留的拖欠款項”之意。


二、權威文獻例證

  1. 古代典籍

    • 《舊唐書·食貨志》載:“州縣宿逋,督責嚴急。” 指地方官府嚴催積欠稅款。
    • 宋代蘇轼《論積欠狀》提及:“累年宿逋,難以遽免。” 強調陳年舊賬難以免除。
  2. 現代辭書

    《漢語大詞典》明确釋義:“宿逋,舊欠的賦稅或債務。”(引自《漢語大詞典》第7卷,第987頁)

    《現代漢語詞典》标注為書面語,釋義:“久欠不還的債。”


三、用法與語境


四、字源考據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權威鍊接:http://www.hanyudacidian.cn/ (需訂閱訪問)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官方介紹頁:https://www.cp.com.cn/book/7f1c9a00.html

  3.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中華書局影印本,2013年。

  4. 《舊唐書·食貨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二十四史系列,可參考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注:部分古籍原文需通過專業數據庫檢索,公衆可訪問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查閱影印本。)

網絡擴展解釋

“宿逋”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宿逋(sù bū)指長期拖欠的稅賦或債務。其中:

用法與例句

  1. 文獻用例:

    • 《新唐書》記載:“罷橫賦宿逋百餘萬”(免除苛捐雜稅及積欠的稅款百餘萬)。
    • 唐代杜牧提到:“民有宿逋不可減於上供者,必代而輸之”(百姓有長期拖欠的稅款無法減免時,官府代為繳納)。
  2. 現代語境: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用于古文或曆史研究,描述古代財政或民間債務問題。

延伸說明

參考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晻忽白撞雨柏子高傍邊寶源局卑立鷝鴋恥愧持氣侈盛出言吐氣辭藻從戎從喪倒車斷紅鈍直訛敚二司廢市風狂雨橫給孤園冠石歸之若水過客曆國馬哄士降雪江州司馬建茗交侵謹恪矍駭俊老勞動強度樂成六道例銀論理魯智深縷脍密不通風蹑等逆焰盤頭氐騎火青淩台侵驅日稷戎車銳角賞首室制水險澍霖偷懦王母娘娘韋脂無甯曉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