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末的意思、颠末的詳細解釋
颠末的解釋
本末;前後經過情形。 宋 張世南 《遊宦紀聞》卷六:“ 世南 既登覽山川之奇秀,且得考覈其事之颠末,故詳紀之,以告來者。” 清 恽敬 《答蔣松如書》:“數月來為吏事所苦,不得暇, 鹿耔 頗與知颠末,是以不及作報。” 夏承焘 《<又玄集>後記》:“爰付影印,以廣流傳,并識得書颠末如此。”
詞語分解
- 颠的解釋 颠 (顛) ā 頭頂:華颠。 最高最初的部分:颠末(本末)。山颠。 傾倒,跌:颠沛。颠倒(僶 )。颠踬。颠覆。颠撲不破。 上下跳動:颠簸。 古同“癫”,精神錯亂。 筆畫數:; 部首:頁; 筆順編號:
- 末的解釋 末 ò 尖端,梢:末梢。末端。秋毫之末(毫毛尖端)。 最後,終了:末了(僶 )。末尾。末日。末代。窮途末路。 非根本的,次要的,差一等的:末業。末技。舍本逐末。 碎屑:末子。碎末。 傳統戲劇角色名,一
專業解析
"颠末"的漢語詞典釋義
拼音與基本釋義
"颠末"(diān mò)指事物從開始到結束的全過程,包含起因、經過與結果,強調事件的完整性。《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始末;本末",突出對事件首尾連貫性的描述。該詞屬于書面語,常見于曆史叙述或正式文書中。
詞源與演變
"颠"原指頭頂,引申為"起始";"末"指樹梢,引申為"終結"。二者組合後,通過借代手法形成"事件全過程"的抽象含義。清代《說文解字注》記載:"颠者頂也,末者端也,合言事體之始終",印證了該詞的構詞邏輯。
用法與示例
- 古典文獻用例:蒲松齡《聊齋志異·仇大娘》中"孝子履曆颠末,言之甚悉",展現其作為叙事脈絡的典型用法。
- 近現代應用:魯迅《書信集》中"詳述改革事業之颠末",延續了該詞對複雜過程的概括功能。
近義辨析
- 始末:更強調時間順序,如《現代漢語詞典》"事情從頭到尾的經過"。
- 本末:側重主次關系,含價值判斷,如"本末倒置"。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 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M]. 中華書局, 2013.
- 蒲松齡. 聊齋志異[M].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9.
- 魯迅全集(第14卷)[M].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5.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 商務印書館, 2023.
網絡擴展解釋
“颠末”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 拼音/注音:diān mò(ㄉㄧㄢ ㄇㄛˋ)
- 詞性:名詞
- 釋義:指事情從開始到結束的完整經過,即“本末”或“始末”。
詳細解釋
-
古典文獻中的使用
- 宋代張世南在《遊宦紀聞》中提到“考覈其事之颠末”,意為記錄事件的全過程。
- 清代恽敬的《答蔣松如書》中亦用“颠末”描述事務的完整經過。
-
現代用法
- 多用于書面語,強調對事件或事物發展過程的全面描述,如“細述事件颠末”。
近義詞
特殊用法(成語)
- 在特定語境中,“颠末”可引申為事物經曆曲折後的最終結果,如“形容艱難困苦後的成功結局”。
例句
- “我們聚精會神聽他細述整個事件的颠末。”
- “紀錄事件颠末時需詳實客觀。”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颠末”一詞兼具古典與現代色彩,適用于描述完整的事件發展脈絡。
别人正在浏覽...
八面威風背帶邊食冰蛆波導哺糟歠漓鈔録大來底稿頂翎凍荄隊友蛾眉豆哥德巴赫猜想夠味冠首過隙白駒蠱蝕黃猺煥朗彙禀活軟節末精真進退維谷獧佻椐椐彊彊俊捷亢衡苦惡老娘親冷眼旁觀梁糲列聖理虧令閤難過偏倒丕地潛虧前胸恰切青城客蛩邊掃蕩杉刺子社公生礬笙舞守母四萃嗣王素錢太空人提擲蔚映蕪蕪遐制夕郎心電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