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塉埆 ”。土地貧瘠而多石。《後漢書·陳龜傳》:“今 西州 邊鄙,土地塉埆。” 李賢 注:“埆音覺,又音确,謂薄土也。”《三國志·吳志·陸凱傳》:“又 武昌 土地,實危險而塉确,非王都安國養民之處。”《資治通鑒·晉武帝泰始二年》作“土地危險塉确”。 胡三省 注:“塉,秦昔翻,土薄也。确,克角翻,山多大石也。”
塉确(jí què)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塉”與“确”二字組合而成,主要形容土地貧瘠堅硬、不肥沃的狀态,引申為環境艱苦或生活貧寒。以下是詳細釋義及權威依據:
土地貧瘠堅硬
“塉”通“瘠”,指土地貧瘠、不肥沃;“确”指堅硬、瘠薄的土地。合稱形容土壤既缺乏養分又質地堅硬,難以耕種。
來源:
引申義:生活困苦
因土地貧瘠導緻物産匮乏,故引申形容環境艱苦、生計艱難。
來源:
同“瘠”,《說文解字》未直接收錄“塉”,但《玉篇·土部》釋為:“塉,薄土也。” 參見《玉篇》
《說文解字·石部》:“确,磬也”,本義為堅硬。後引申指土地貧瘠,如《淮南子·原道訓》“舜耕曆山,田者争處墝确”高誘注:“墝确,薄地也。” 參見《說文解字注》
“田非塉确,則畝收一鐘。” 描述土地若非貧瘠,則産量豐足。
“塉确之地,民勞而利薄。” 強調貧瘠土地導緻民生艱辛。
收“塉确”詞條,釋為“土地瘠薄”,引《後漢書》及柳宗元文為例證。
“塉确”以土地貧瘠為核心義,兼具自然條件與人文生計的雙重内涵,其釋義及用例均源自經典文獻與權威辭書,符合漢語詞義考據規範。
“塉确”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土地的自然條件。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用例或字形演變,可參考《漢語辭海》或《資治通鑒》相關注釋。
半籌不納扳倒備衛杯中物表餌不識廬山真面目嘲戲愁滴捶楚存覆導航地角兜艄分扣伏質剛直不阿跟屁精鬼仙歸依谷士鴻庥尖叉剪修焦筆寄存器解素矜衒窘蹙馂餘君主政體口蜜腹劍燎竈領帶陵駕臨危受命掄捆梅花妝猛人牛米飄篷平易近人欠帳傾柯起痿趨世閏秋颡泚沙島設服神觀司牧私僮悚戰條榦通堙汙濫午歲陷谏洩露天機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