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勇于規勸。《初學記》卷十八引 漢 班固 《白6*虎通》:“陷諫者,義也,言國之害,忘生為君,不避喪身。”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陷谏漢語 快速查詢。
“陷谏”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在不同來源中存在一定差異,但核心解釋可歸納如下:
根據多數權威來源(如漢典、初學記),“陷谏”指勇于規勸,尤其強調臣子或下屬不顧個人安危向君主進谏的行為。例如《白虎通》記載:“陷谏者,義也,言國之害,忘生為君,不避喪身”,體現其忠義内涵。
需注意部分非權威來源(如)将其解釋為“陷害忠良”,這可能是與其他詞語(如“讒谏”)混淆所緻。從詞源看:
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古文語境,描述古代忠臣冒死進谏的行為。例如:“魏徵以陷谏聞名,屢次觸怒太宗仍堅持直言。”
與“谏”相關的詞彙包括:
提示:若需進一步考證,建議參考《白虎通》《初學記》等古籍原文,或權威辭書如《漢語大詞典》。
《陷谏》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把忠言逆耳的建議或者有益的勸告誤導或者忽視。”陷”指陷入、迫害,“谏”指忠告、勸誡。這個詞描述了當人們對于他人的真誠的勸告或意見持有偏見或不聽時的情況。
“陷谏”由兩個漢字組成,部首分别是“⻖”和“讠”,分别代表了“阜”和“言”。其中,“⻖”是常用的漢字部首之一,又叫“土”,表示與土地有關的事物;“讠”是“言”的另一種繁體字,表示與言語、辭章有關的事物。整個成語共有10筆。
《陷谏》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平陵侯世家》中:“傅不肯疑,因歎曰:‘諸君不言黑而言白,多慮而诎诎,言免吾陷谏。” 由于這個出處,這個成語開始有了形成,并在後來的曆史文獻和語境中被廣泛使用。
《陷谏》這個成語的繁體字是「陷諫」,簡體字和繁體字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隻是書寫形式上略有差異。
在古代,成語“陷谏”可以使用多種不同的字形來書寫。例如:陥諫、陷諫、陥谏、陷諜等。這些字形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和不同的文獻中可以找到。
他不聽别人的忠告,陷谏自取其敗。
陷害、陷阱、陷入、陷入困境。
誤谏、忽谏、 掩谏。
采納、納谏、從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