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easy to approach]
(2) 性情平和,态度可親,使人容易接近
态度坦率,平易近人,性子有點急躁,但是也容易安撫
(3) 形容文字深入淺出,容易理解
欲為平易近人詩,下筆清深不自持。——清· 龔自珍《雜詩》
原作“平易近民”。謂态度謙遜溫和,使人容易親近。亦謂文字淺顯明白,使人容易了解。《史記·魯周公世家》:“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唐 白居易 《策林》十二:“故 周 公 歎曰:‘夫平易近人,人必歸之。’” 清 趙翼 《瓯北詩話·韓昌黎詩》:“凡 昌黎 與 東野 聯句,必字字争勝,不肯稍讓;與他人聯句,則平易近人。” 劉師培 《南北文學論》:“ 孔 孟 之言,亦最平易近人。” 魯迅 《且介亭雜文·買<小學大全>記》:“倘以為他秉性平易近人,所以憎恨了道學先生的谿刻,那是一種誤解。”
“平易近人”是一個常用成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指态度溫和親切,使人容易接近,也可形容文字淺顯易懂。核心包含兩方面:
二、詞源與演變
三、應用場景
附:冷知識 成語中的“平易”在古漢語中可單獨使用,例如“其為人平易”即表示性格溫和易相處。
平易近人,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用來形容一個人或者事物的性格或态度平和、親近、易于交流。它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友善、親近,沒有架子。
《說文解字》中,平易并不是一個完整的漢字,它是由"幹"和"易"兩個字組成。其中"幹"字是木字旁,"易"是由"亦"、"尚"兩個字組成。拆分部首分别是木字旁和丿。平易整體筆畫為9畫。
《平易近人》一詞的來源,最早見于《孟子·滕文公下》:“四表深志而不忘其所托也;言不順而志平,言短而志長,言險而志莊,言愚而志聰:《乎》!如此而後平易近人。”意思是指在言談中不計較表面的順序,而表達真實的内心。
《平易近人》的繁體字為「平易親人」。
在古代漢字的規範中,并沒有明确的寫法,而是通過口耳相傳,從書法家到書法家。可根據漢字的基本結構和構字規律,可以推測其可能的古字形。例如,平可以想象為“東”字形上面多一點,而易可以想象為兩個人并肩而行。
他待人寬厚和藹,平易近人,深受同事和朋友們的喜愛。
組詞方面,可以組成"平易近人"、"平易近居"、"平易近民"等。
近義詞包括"平和親切"、"親和可親"、"易于交流"等。
反義詞包括"高高在上"、"不平易近人"、"冷漠孤傲"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