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伏質的意思、伏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伏質的解釋

見“ 伏鑕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伏質"是古代漢語中具有特定禮儀含義的複合詞,其核心意義包含以下兩層解釋:

一、伏身請罪儀式 指古代臣子向君主謝罪的禮儀動作,表現為俯身貼伏于砧闆或刑具之上,表示甘願接受懲處。此釋義源自《漢語大詞典》對"伏質"的記載,與《左傳·僖公六年》中"許男面縛銜璧"的典故相印證,體現先秦時期贖罪儀式的莊重性。

二、質押擔保行為 在契約關系中,"伏"可解為屈服、順從,"質"指抵押品,合指以實物或人身作為履約擔保。此用法在《說文解字注》"質,以物相贅"的注解中得到佐證,反映古代信用體系中的擔保制度。

該詞現已退出口語使用範疇,主要作為曆史語義存在于《古代漢語詞典》等專業辭書中,現代研究多用于分析先秦文獻中的贖罪文化與契約制度。

網絡擴展解釋

“伏質”一詞有兩種不同含義,需結合語境區分:

一、古代刑罰含義(主要解釋)

  1. 本義:指古代腰斬之刑。行刑時,犯人需裸露上身俯卧于砧闆(即“锧”)上,故稱“伏質”。“質”通“锧”,意為砧闆。
  2. 引申義:後泛指被處死刑。如《漢書·梅福傳》記載:“雖伏質橫分,陳之願也”,顔師古注:“伏質,斬刑也”。

二、現代引申含義(較少見) 部分現代詞典将其解釋為成語,意為“隱藏在内心深處的品質或特點”,由“伏”(隱藏)和“質”(本質)組成。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佐證,可能與古義混淆或屬現代新解。

建議:在古文閱讀或曆史語境中,應優先采用“古代刑罰”的釋義;若現代語境中使用“内在品質”含義,需注意語境明确性。

别人正在浏覽...

白路變炫無窮庯峻蔔師長袂琤瑽赤绠愁眉錦從班單據刀頭舔蜜地台嘟嘟堕馬髻封綿豐熟捬育梗化公牌股民皓皤鶴立鬨然環轍嘉誨進襲酒風救公饑酒骨覺關拷訊曠古一人蜫蚳樂天毛燕明理密陽目瞪舌挢鬧混拗怒派出所迫遣千金難買潛啟清時侵罔事效授柄于人衰衣碩俊宿孽添線貼親诿延文筆文天祥五戒小尼郗家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