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輪菌。堆積貌。 清 錢謙益 《叙州府知府趙君墓志銘》:“于是夷地鹽布愈多,價亦賤,且掄捆狼藉而不可計。”
“掄捆”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lún kǔn,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指“堆積貌”,即物品雜亂堆積的狀态,與“輪菌”(盤曲貌)相關。例如清代錢謙益在《叙州府知府趙君墓志銘》中描述:“夷地鹽布愈多,價亦賤,且掄捆狼藉而不可計”,此處“掄捆”形容鹽布堆積散亂的情景。
使用背景
該詞多見于古籍或特定曆史文獻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其構詞方式為“掄”(挑選、揮動)與“捆”(捆綁)的組合,但整體含義偏向描述堆積的狀态。
相關擴展
在部分文獻中,“掄捆”可能與“狼藉”連用,進一步強調雜亂無序的場面,如例句中“掄捆狼藉”即雙重疊加表達堆積的混亂感。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用例或具體文獻來源,中的曆史典籍或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
《掄捆》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其中,“掄”是副部首“手”,表示與手相關的動作;“捆”是由“扌”(手的偏旁部首)和“困”(本字)組成,表示将幾樣東西用繩索等捆綁在一起。
《掄捆》的首字“掄”拆分部首為“手”(shǒu),共有7畫,“捆”拆分部首為“扌”(sǒu)和“困”(kùn),共有11畫。
《掄捆》是一個現代漢字詞語,源自古代漢字。在繁體字中,仍然是以同樣的形式和意義存在,沒有發生變化。
根據古代《康熙字典》的記載,古時候的《掄捆》寫法和現代寫法基本保持一緻,并沒有明顯的差異。
1. 他将木條掄捆在一起,用來搭建臨時的棚子。
2. 農民把稻草掄捆成捆,準備喂養家裡的牲口。
相關詞語:捆綁、捆紮、糾纏、綁紮、紮捆、紮實。
組詞:掄杆、掄棍、捆綁、紮捆。
近義詞:捆、紮、綁。
反義詞:解綁、松散、散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