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光武帝 劉秀 為破虜大将軍時,曾率部自 薊 馳往 饒陽 ,饑寒疲乏,及至 南宮 ,遇大風雨,乃避之道旁空舍, 馮異 抱薪, 鄧禹 生火, 劉秀 自“對竈燎衣”。見《後漢書·馮異傳》。後遂以“燎竈”為帝王困難時臣子效忠之典故。 清 姚宗昌 《蕪蒌亭》詩:“敗軍無隊伍,燎竈有君臣。”
“燎竈”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和來源:
曆史典故含義
源自東漢光武帝劉秀的事迹。據記載,劉秀在征戰中遭遇困境時,曾于南宮避雨,部下馮異、鄧禹為其生火取暖,劉秀“對竈燎衣”。後世以此典故比喻帝王身處逆境時臣子竭力效忠。
傳統風俗含義
春秋戰國時期秦地的習俗,指喬遷新居時,親友攜帶食物(如胙肉、鹹魚)前來慶賀,通過“涮鍋試竈”的儀式祈福,并設宴款待賓客。
比喻引申義
現代用法中,可引申為兩種比喻:
注意:該詞在不同文獻中可能存在釋義差異,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例如,與“燎煇”(燃炬照明)等形近詞無直接關聯。
《燎竈》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燃燒的火爐。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火」和「竹」,拆分筆畫分别為4畫和6畫。
《燎竈》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人們使用竹子構建火爐,用來供暖、烹饪食物等。因此,竹子和火爐合并成了一個詞語,即《燎竈》。
《燎竈》的繁體字為「燎竈」。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考古發現,古時候「燎竈」一詞可以寫作「燎㬌」。
1. 在寒冷的冬天,取暖用的燎竈在家裡熱乎乎地燃燒着。
2. 廚師在燎竈上烹制出了一道美味的菜肴。
組詞:火爐、燃燒、取暖、烹饪。
近義詞:火爐、火竈、火塘。
反義詞:水源、冷庫、河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