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糧盡援絕”是一個漢語成語,詳細解釋如下:
指糧食用盡、援兵斷絕,比喻身處極度困境,難以繼續支撐。常用于形容戰争或危急情境中的孤立無援狀态()。
“洛陽守軍糧盡援絕,最終不敵敵軍圍攻。”
(參考《晉書》案例,、)
“公司資金鍊斷裂,猶如糧盡援絕,亟需外部支持。”
該成語強調資源枯竭與孤立無援的雙重困境,適用于戰争、曆史叙事或比喻現代危機。如需更多例句或擴展,可參考古籍《晉書》或宋代文集()。
《糧盡援絕》是一個成語,指的是糧食已經耗盡,援助也已絕望。形容處境極其困難,沒有任何希望或支持。
《糧盡援絕》可以拆分為以下部首和筆畫:
《糧盡援絕》最早出自《晉書·王導傳》,用以形容王導因國家糧食斷絕而無法支援,處于絕境之中。
《糧盡援絕》的繁體字為「糧盡援絕」。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變化,「糧盡援絕」的古代寫法為「糧盡援絕」。
他們被困在沙漠中,沒有水源和糧食,情況已經到了《糧盡援絕》的地步。
辭章之盛、被山困而為嶽憂、群雄割據、閉門思過
糧盡援絕的近義詞有:物極必反、孤注一擲、走投無路
糧盡援絕的反義詞有:萬事大吉、充滿希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