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父母先人的生日。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白于玉》:“值霜露之辰,輒問父所,母具告之。”參見“ 霜露之感 ”。
霜露之辰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成語,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其詳細釋義如下:
指祭祀祖先的日子(尤指春秋二祭)。其字面意為“降霜落露的時節”,深層含義則借自然氣候的肅殺變化,表達對逝去親人的哀思與追念。古人認為霜露降臨象征萬物凋零、時序更替,易觸發對生命無常的感慨,故以此代指舉行祭奠的日期。
該詞最早見于儒家經典《禮記·祭義》:
“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謂也……此皆所以慎終追遠也。”
(注:原文雖未直接使用“霜露之辰”四字,但明确以“霜露既降”作為祭祀的情感觸發點,奠定了該詞的文化語境。)
後世文獻如《漢書·武帝紀》載:“朕躬祭天,複修霜露之辰”,正式将“霜露之辰”固定為祭祀術語。
特指春秋兩季的祭祀日。古人于春分(陽氣初升)、秋分(陰氣漸盛)舉行祭禮,此時正值霜露始降或寒霜頻現,故以“霜露”代指祭祀時節。
“霜露”的寒涼蕭瑟,隱喻孝子思親的悲戚之情。《禮記·祭統》鄭玄注:“霜露,感時念親也”,強調自然現象與人類情感的共鳴。
定義:“霜露之辰,謂祭祀之日。因霜露降而感時思親,故稱。”
釋義:“指祭祀祖先的時日。古人以霜露既降,凄怆怵惕,因用為祭親之典。”
解讀:“霜露之辰是傳統祭禮中的時間符號,體現‘以自然喻人事’的哲學觀,強化了祭祀活動的神聖性與情感正當性。”
該詞濃縮了儒家“慎終追遠”的倫理思想,反映了古代中國“天人感應”的宇宙觀。通過将自然現象(霜露)與人文儀式(祭祀)綁定,賦予時間節點以道德與情感的雙重意義,成為維系宗法社會的重要文化符號。
參考資料:
“霜露之辰”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釋義
該成語指父母或祖先的生日。其中“霜露”暗含對先人的追思,“辰”則特指時間或紀念日。
出處與用法
出自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白于玉》:“值霜露之辰,輒問父所,母具告之。”,常用于表達對父母或祖先生日的紀念,帶有緬懷情感。
讀音與字形
相關延伸
與“霜露之感”關聯,後者出自《禮記·祭義》,指對亡親的哀思,兩者均以自然現象隱喻孝道與追念。
該成語專用于父母或祖先的生日紀念,需注意語境的情感色彩及讀音。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用例,可參考《聊齋志異》相關篇章。
白梃超然物外巢飲嗔色鍉鍼畜銳丹霞漿颠骨子芳羞犯節氣飛江風道風耗幹羅攻城掠地活落強嘴硬牙堅實畿解景星慶雲開花颏寬恇怯懶惰老虎窗罍篚兩頭蒙令格躏蹂龍鳳茶籠鞵馬赫眉棱沒什明儁明準平息前面怯怛且自青台丘索曲蹴忍耐力戎經狨坐瑞葉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沈香失柄矢辭水瓢探頭探腦梯轎通筭退師萬能表骛利相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