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積善餘慶的意思、積善餘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積善餘慶的解釋

謂積德行善之家,恩澤及于子孫。語出《易·坤》:“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後漢書·楊彪傳》:“《周書》父子兄弟罪不相及,況以 袁氏 歸罪 楊公 ,《易》稱‘積善餘慶’,徒欺人耳。” 南朝 梁 劉孝标 《辯命論》:“‘積善餘慶’,立教也;‘鳳鳥不至’,言命也。”《舊唐書·薛收顧胤傳論》:“ 顧胤 清芬,可觀彜範,積善餘慶,其有子哉!” 明 劉基 《祖永嘉郡公诰》:“ 劉基 祖父 劉庭槐 ,志樂《詩》《書》,義孚鄉裡,積善餘慶,發於孫枝。”《英烈傳》第六三回:“朕家本農桑,屢世以來,皆忠厚長者,積善餘慶,以及朕躬。”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積善餘慶”是一個漢語成語,源自《周易·坤》,其核心含義是強調積德行善對家族後代的深遠影響。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詞義溯源

  1. 出處:該成語出自《周易·坤》中的經典語句:“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意為長期行善的家庭會為子孫積累福澤,而作惡之家則會給後代招緻災禍。
  2. 字義拆解:
    • 積善:指持續積累善行,其中“善”在甲骨文中由“羊”(象征吉祥)與“誩”(表言辭)構成,本義為符合道德的美好言行。
    • 餘慶:“餘”指遺留,“慶”即福澤,合指祖先善行延續給子孫的恩惠。

二、内涵延伸

  1. 家風傳承:成語強調家族通過代際積累善行形成正向循環,如北宋範仲淹設立義莊資助族人,便是“積善餘慶”的典型實踐。
  2. 文化象征:常被刻于祠堂、牌匾(如江蘇蘇州東山鎮某古宅門楣題有“積善餘慶”),體現中國傳統家族倫理觀。

三、用法特點

四、現代啟示

該成語至今仍被用于倡導道德建設,提醒個人行為對家族和社會的影響。例如在教育中,常借“積善餘慶”強調家庭德育的重要性。

從字源到實踐,“積善餘慶”濃縮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德福相承”的倫理觀,既是曆史經驗的總結,也是當代精神文明建設的文化資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積善餘慶的意思

《積善餘慶》是一句成語,意為積累善行,就會有好的結果。它形容積累了善事的人,在不經意間會得到好的回報或好運。

拆分部首和筆畫

《積善餘慶》由四個漢字組成,分别為“積”、“善”、“餘”、“慶”。

“積”的部首是禾,并且有秝(4畫),秦(4畫),竾(5畫)的多種寫法。

“善”的部首是口,并且是一個獨體字,有喉(9畫)的古時寫法。

“餘”的部首是⺇,并且有餘(7畫),苣(8畫),〡(6畫)的多種寫法。

“慶”的部首是廣,并且有莊(10畫),廪(12畫),廴(4畫)的多種寫法。

來源

《積善餘慶》這個詞出自《論語·先進篇》:“先進之志,施于事而後成,成者寡,而敗者衆。是以聰明者察為其事發者也,愚者以功為其事成者也。”意思是在做好事之前先考慮是否能夠達到目标,做好事的人少,做壞事的人多。隻有聰明人才能預見到做好事之後的展開,而愚蠢的人隻看到事情最後是否成功。

繁體

《積善餘慶》的繁體寫法為「積善餘慶」。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有些字的形狀和現代不同。

例如,古時候的“積”寫作“積”,“餘”寫作“餘”,“慶”寫作“慶”。

例句

他平時做了很多善事,為人們積累了很多好的緣分,如今步入事業成功,真是積善餘慶啊。

組詞

積毀銷骨、先天不足後天有餘、一點一滴、積重難返。

近義詞

積德累善、好事多磨、因果報應、行善有善報。

反義詞

積惡不悛、作惡多端、罪不容誅。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