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ise;originate] 指江河等開始流出;起源
黃河發源于青海省
(1).(河流)開始流出。《隋書·天文志上》:“是故百川發源,皆自山出,由高趣下,歸注於海。” 金 元好問 《順天府營建記》:“ 宋 十八塘濼發源於此。”《醒世姻緣傳》第二三回:“離這 綉江縣 四十裡一個 明水鎮 有座龍王廟。這廟基底下發源出來滔滔滾滾極清極美的甘泉,也灌在 白雲湖 内。” 徐懷中 《西線轶事》四:“ 紅河 發源于 雲南省 崇山峻嶺間,在 中國 境内叫作 元江 。”
(2).借指事物的開端。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頌贊》:“發源雖遠,而緻用蓋寡。”《法苑珠林》卷二十:“是故發源西國,則 優填 創其始;移教東域,則 漢明 肇其初。”《宋史·樂志七》:“於皇 順祖 ,積德累祥。發源深厚,不耀其光。” 周揚 《<中國歌謠選>序》:“詩是從民歌發源的,他們都或多或少地從民歌吸取了養料和形式。”
“發源”是一個漢語詞彙,指河流的起始點或事物的開端。以下是詳細解釋:
自然地理層面
指江河的初始流出地。
例如:黃河發源于青海省巴顔喀拉山脈,長江發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
抽象事物層面
借指文化、思想、事件等的起源。
如《文心雕龍》提到“發源雖遠,而緻用蓋寡”,強調事物開端與實用性的關系。
文獻引述
《隋書·天文志》提到“百川發源,皆自山出”,說明古代對河流源頭的認知。
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中以“發源東觀”形容史書編纂的起點。
近義詞
“起源”“開端”()。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或正式語境,強調“起點”的明确性。例如:“發源地”常作為地理或文化起點的代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