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砧闆上的肉。比喻任人宰割者。《三國志·魏志·吳質傳》“以文才為 文帝 所善,官至振威将軍,假節都督 河 北諸軍事,封列侯” 裴松之 注引《吳質别傳》:“ 質 按劍曰:‘ 曹子丹 ,汝非屠機上肉, 吳質 吞爾不搖喉,咀爾不搖牙,何敢恃勢驕邪?’”《新唐書·鄭畋傳》:“如以恩釋罪,使及歲豐,其下思歸,衆一離,即 巢 機上肉耳,法謂不戰而屈人兵也。”
"機上肉"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典故性詞彙,其核心含義可追溯至《三國志·吳志·周瑜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今曹操虎狼也,然托名漢相,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且将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蒙沖鬥艦,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而勢力衆寡,又不可論。愚謂大計不如迎之。瑜曰:'不然。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将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裡,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請為将軍籌之:今使北土已安,操無内憂,能曠日持久,來争疆埸,又能與我校勝負于船楫間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争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藁草,驅中國士衆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軍禽操,宜在今日。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将軍破之。'權曰:'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君言當擊,甚與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這段對話中暗含"任人宰割"之意,後經演變形成"機上肉"的比喻。
從構詞法分析:"機"通"幾",指古代宰殺牲畜的砧闆。《廣韻·微韻》釋:"機,通'幾',案屬",與"俎"同屬切割器具。"上肉"即置于其上的肉品。《說文解字》釋"肉"為"胾肉",段玉裁注:"生民之初,食鳥獸之肉,故肉字最古"。組合後喻指失去自主能力、任人處置的對象,語義近似"俎上肉""刀下鬼"。
權威文獻中,《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條釋為:"砧闆上的肉。比喻任人宰割者。"可參考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第3版第589頁相關釋義。在曆史語境中,《資治通鑒·漢紀五十七》記載劉備語"今為機上肉"即用此典。現代使用多存于曆史文獻研究領域,如中華書局《三國志校注》對此有詳細箋注。
“機上肉”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ī shàng ròu,其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和現代演變來分析:
若需嚴謹引用(如學術寫作),建議采用傳統釋義,并參考《三國志》《漢典》等權威文獻。對現代網絡中的衍生解釋,需結合上下文甄别。
阿太白罽裘寶龜寶鄰筆盒慚戁蠶缲成持齒唇音疇量吊挂訂禮斷梗飄蓬飯顆山封刀挂劍蜂鶴風雲伏暑弓鞋歸聚鼓延寒膠黑鄧鄧橫話狠突懷隱虎拜簡牒交卷狡犬靓莊積帳句比字栉蠟鞭雷地冷兵器掠役連理杯論孟某些納稅攀蟾折桂盤格砰砰犏牛欽動乞臧森緑讪鄙觞賓山氣聲色俱厲瞤息覥顔屯艱違憂文化人向量諧麗新德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