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弓鞋的意思、弓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弓鞋的解釋

亦作“ 弓鞵 ”。舊時纏腳婦女所穿的鞋子。 宋 黃庭堅 《滿庭芳·妓女》詞:“直待朱幡去後,從伊便窄襪弓鞋。” 宋 張世南 《遊宦紀聞》卷四:“又有富室攜少女求頌。僧曰:‘好弓鞋,敢求一隻。’語再四,不得已遺之。即裂其底得襯紙,乃佛經也。” 清 趙翼 《土歌》:“長裙闊袖結束新,不賭弓鞵三寸小。” 魯迅 《朝花夕拾·範愛農》:“關吏在衣箱中翻來翻去,忽然翻出一雙繡花的弓鞋來,便放下公事,拿着仔細地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弓鞋,又稱“弓履”或“彎底鞋”,是中國古代纏足女性所穿的一種特制鞋子,其名稱源于鞋底獨特的彎曲造型,形似彎弓。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核心定義與形制

指纏足婦女穿着的尖頭彎底鞋。鞋底通常由木材、棉布或多層織物納制而成,中部被刻意塑造成高聳的弓形弧度,前端尖銳上翹,後跟陡直。鞋面多用綢緞、棉布刺繡花紋,兩側常縫有系帶固定于足踝。其設計完全貼合纏足後足部骨骼畸變的形态,使“三寸金蓮”呈現出更顯著的彎曲效果。《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舊時纏足婦女所穿的鞋子”。

二、曆史淵源與文化背景

弓鞋的出現與纏足習俗密切相關。宋代以後,纏足逐漸成為漢族女性主流審美标準,弓鞋作為配套服飾隨之普及。明清時期,弓鞋制作工藝達到頂峰,材質、刺繡、顔色均成為身份象征。例如《清稗類鈔》記載:“弓鞋之形,鞋底彎如弓,鞋尖上翹,以紅緞為貴”,反映了其社會文化意涵。

三、結構與工藝特征

  1. 鞋底構造:采用“弓底”或“馬蹄底”設計,以硬質材料(如桐木)為芯,外包白布多層納實,形成中部高、兩頭低的弧形結構。
  2. 鞋面裝飾:多選用豔麗綢緞,繡以花卉、鳥獸等吉祥圖案,鞋口滾邊,鞋頭綴有絲穗或珠寶。
  3. 尺寸規制:長度嚴格匹配纏足尺寸,常見三寸(約10厘米),故有“三寸弓鞋”之稱。

四、社會符號與審美意涵

弓鞋不僅是服飾,更是封建禮教下女性身體規訓的物化象征。其彎曲造型強化了步履搖曳的“弱态美”,成為士大夫階層審美趣味的投射。民國學者賈伸在《中華婦女纏足考》中指出:“弓鞋之制,實為束縛女性之具,以彎曲迎合畸态”,揭示了其文化批判意義。

五、衰落與遺産

20世紀初,隨着反纏足運動興起,弓鞋逐漸消亡。現存實物多見于民俗博物館(如北京民俗博物館藏清代弓鞋),其工藝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範疇。《中國服飾史》強調:“弓鞋是理解中國古代女性生活史的關鍵物質載體”。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徐珂《清稗類鈔·服飾類》(中華書局)
  3. 高洪興《纏足史》(上海文藝出版社)
  4. 賈伸《中華婦女纏足考》(《史學年報》1925年)
  5. 袁仄《中國服飾史》(中國紡織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弓鞋是古代纏足婦女所穿的一種特殊鞋履,其名稱和形态與纏足習俗密切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定義與形态特征
    弓鞋因纏足後女性足部呈弓形而得名,鞋底通常為木質或布質,彎曲如弓。其特點包括:

    • 小:以“三寸金蓮”為美,鞋長多不足10厘米;
    • 尖:鞋頭尖銳,宋代文獻記載有“錯到底”等樣式;
    • 彎:鞋底内凹,形似彎月或弓弦;
    • 翹:鞋尖上翹,部分高底弓鞋鞋跟可達4-5寸。
  2. 曆史演變

    • 起源:纏足習俗一說起于南朝,一說源于五代(如南唐窅娘);
    • 發展:宋代普及,明清時期樣式分化,出現平底、高底(如“花盆底”)及刺繡、珠玉裝飾的奢華款式;
    • 清代矛盾:雖官方禁止旗人纏足,但漢族“三寸金蓮”仍影響滿族女性仿效。
  3. 文化與社會意義
    弓鞋是古代女性審美與禮教束縛的象征。文人作品中常以“窄襪弓鞋”形容女性步态(如黃庭堅《滿庭芳》),《儒林外史》等小說亦多次提及。其流行反映封建社會對女性身體的規訓,直至近代才隨纏足廢除逐漸消失。

注:如需了解弓鞋具體樣式或詩詞引用,可查閱《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拜将封侯,拜相封侯便房匕鬯不驚比率駁子不落言筌柴天改玉長綸掣搦寵贶唇膏大菽鼎折餗覆凍硯端涯對景挂畫頓擗方外之人猦狸覆被附京府考管帶管音钴鉧含靁宏詞紅樓夢湖灘梘水假隱金字橛眼量筒馬畜妙略默贊農晨餪生盼念平江起義輕吞慢吐權時制宜撒決三月街失實石舄説開四出同學究推及秃露外隸聞風而動五石銅無識烏啼引兀突突惡紫奪朱香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