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本領不強。 元 尚仲賢 《三奪槊》第二折:“不如告休和,伏低弱。留得性命,落得軀殼。”
(2).降低減弱。 丁玲 《水》:“女人們的哭聲和號叫,也象消去的浪潮,逐漸的低弱了下來。”
"低弱"是由"低"與"弱"構成的複合詞,在漢語詞典體系中具有兩層核心含義:
第一義項指客觀事物表現出的力度不足。《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第278頁解釋為"力量薄弱;強度不足",如"低弱的電流難以驅動設備"(商務印書館,2020)。《漢語大詞典》第二卷第845頁将其與"微弱"列為同義詞,強調事物在物理層面的弱勢狀态(上海辭書出版社,2019)。
第二義項側重主觀能力層面的欠缺。《新華詞典》(第4版)第156頁标注其可用于描述"個人或群體在技能、素質等方面的不足",典型用例包括"低弱的抗壓能力影響工作表現"(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三版第324頁特别指出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在口語中常被"差勁""不行"等替代(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2)。
近義詞系統中,"微弱"偏重客觀程度,"孱弱"側重體質狀态,"薄弱"強調基礎不牢,而"低弱"具有主客觀雙重指向特征。北京大學中文系《近義詞辨析辭典》第112頁通過"聲量低弱但意志堅定"的示例,展示了該詞與精神層面詞彙的搭配可能性(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
“低弱”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本領不強
指能力、技能或力量不足。例如元代尚仲賢《三奪槊》中“伏低弱”表示因能力不足而屈服,以保全性命和軀殼。
降低減弱
描述程度或強度的衰退。如丁玲在《水》中用“低弱”形容哭聲和號叫逐漸減弱,如同退潮的浪潮。
補充信息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典文獻和現代文學用例,反映了詞語的曆時演變和語境多樣性。
半袖鮑林襃談拔足癟嘴禀庾谄害成均尺璧持世春禁刺史大坡墊刀第行斷辭耳艙發绀狗窦谷物海碗荒居圜冠互出胡騎禍種頭角動量巨衍據證狂醉來業良辰吉日龍骧豹變麥黃冥芒密約難道說難疑逆形怒叿叿霶潤丕緝濮上風氣俗取快一時任其自流善貸螫刺石架閣收屍鐵錫剃削頑劣五強溪水電站勿謂言之不預小格式楔襚歇息蟹胥釁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