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盡心知性的意思、盡心知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盡心知性的解釋

孟子 提倡的内省修行方法。謂充分發揮心中的良知良能,認識人性,不違“天命”。語出《孟子·盡心上》:“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 宋 陸遊 《謝曾侍郎啟》:“茲蓋伏遇某官盡心知性,惟道集虛,氣塞天地之間,辭編《詩》《書》之策。” 宋 陳亮 《送吳允成運幹序》:“為士者恥言文章行義而曰‘盡心知性’;居官者恥言政事書判而曰‘學道愛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盡心知性是儒家哲學中的重要概念,語出《孟子·盡心上》,原句為“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該詞由“盡心”與“知性”兩部分構成,核心内涵是通過充分發掘本心以認知人性本質,進而通達天道。

  1. “盡心”的含義

    “盡”指徹底發揮,“心”為人的本心。孟子認為,人天生具備恻隱、羞惡、是非、辭讓之心的萌芽(即“四端”)。通過修養與實踐,将這些善端擴展至極緻,即為“盡心”。例如,恻隱之心的極緻表現為“仁”,羞惡之心的極緻表現為“義”。

  2. “知性”的哲學内涵

    “性”指人性本質。孟子主張“性善論”,認為人性本具仁義禮智的潛質。“知性”即通過内省與道德實踐,認知人性本善的真理,并以此為基礎确立人生方向。如《孟子·告子上》所言:“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3. 綜合意義與價值

    “盡心”是實踐路徑,“知性”是認知目标,二者共同構成儒家“内聖之學”的基礎。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注解:“盡心則知性之固有,知性則知天理之自然。” 這一理論強調通過道德修養實現天人合一的境界,對宋明理學及東亞文化影響深遠。

引用來源:

  1. 《孟子》原文見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
  2.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引述自漢典(zdic.net)

網絡擴展解釋

“盡心知性”是中國古代哲學中的重要概念,源自《孟子·盡心上》,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通過充分發掘内心的良知良能,達到對人本性和天命的理解。包含兩層遞進關系:

  1. 盡心:窮盡内心本有的道德觀念(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
  2. 知性:通過道德實踐認知人的本性

二、哲學出處

出自《孟子·盡心上》:"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完整邏輯鍊為: $$ 盡心 rightarrow 知性 rightarrow 知天 $$ 這是孟子心性論的核心,将個人修養與宇宙觀相貫通。

三、内涵解析

  1. 認識論:唯心主義認知路徑,主張通過内省而非外求獲得真知
  2. 修養論:強調道德自覺,認為人性本善需通過"存心養性"來保持
  3. 天人關系:最終指向"知天",即理解天道運行規律

四、應用場景

五、相關拓展

該思想與《中庸》"盡性"說、《大學》"明明德"形成體系,共同構成儒家"内聖"修養路徑。需要注意的是,明代王陽明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緻良知"學說,形成心學體系。

注:如需完整原始文獻參考,可查閱(《孟子》原文)及(漢典詞語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案部白黑衆陂畜不分斥離鸱吻詞锷村垣斷筆礬紅祓禳攻刼古迹黑更半夜呼和浩特煎沸将要交白筋鬥雲靖領局僚菌蟪開辟餽糧來莅狼狽不堪浪廢李廷珪墨龍躍虎踞脈息孟家蟬冥無迷塗蜜汁謀迹母猴乜些泥窩偏護傾朝瓊鸾群戲三去森麗善狀屬言鎖碎宿情泝述騰倚唾斥為虎添翼聞命文移伍濃缃荷詳檢顯謀洩口玺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