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盡心知性的意思、盡心知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盡心知性的解釋

孟子 提倡的内省修行方法。謂充分發揮心中的良知良能,認識人性,不違“天命”。語出《孟子·盡心上》:“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 宋 陸遊 《謝曾侍郎啟》:“茲蓋伏遇某官盡心知性,惟道集虛,氣塞天地之間,辭編《詩》《書》之策。” 宋 陳亮 《送吳允成運幹序》:“為士者恥言文章行義而曰‘盡心知性’;居官者恥言政事書判而曰‘學道愛人’。”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盡心知性”是中國古代哲學中的重要概念,源自《孟子·盡心上》,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通過充分發掘内心的良知良能,達到對人本性和天命的理解。包含兩層遞進關系:

  1. 盡心:窮盡内心本有的道德觀念(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
  2. 知性:通過道德實踐認知人的本性

二、哲學出處

出自《孟子·盡心上》:"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完整邏輯鍊為: $$ 盡心 rightarrow 知性 rightarrow 知天 $$ 這是孟子心性論的核心,将個人修養與宇宙觀相貫通。

三、内涵解析

  1. 認識論:唯心主義認知路徑,主張通過内省而非外求獲得真知
  2. 修養論:強調道德自覺,認為人性本善需通過"存心養性"來保持
  3. 天人關系:最終指向"知天",即理解天道運行規律

四、應用場景

五、相關拓展

該思想與《中庸》"盡性"說、《大學》"明明德"形成體系,共同構成儒家"内聖"修養路徑。需要注意的是,明代王陽明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緻良知"學說,形成心學體系。

注:如需完整原始文獻參考,可查閱(《孟子》原文)及(漢典詞語解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盡心知性

《盡心知性》一詞是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為“盡”和“心知”,意指全心全意的去了解和明白。它可以用來描述一個人做事情時真心投入、用心理解和領悟的态度和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

“盡”的部首是“屍”,它由五筆畫組成;“心知”的部首分别為“心”和“矢”,其中“心”由四筆畫組成,而“矢”由五筆畫組成。

來源和繁體

《盡心知性》一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多,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中的智慧和道德觀念。在繁體中,“盡心知性”可以寫作“儘心知性”。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例如,“盡”字的古代寫法為“盡”,“心”字的古代寫法為“㢟”,而“知”字的古代寫法為“繁”。

例句

1. 他在工作中始終盡心盡力,所以得到了認可。
2. 善良、聰明的教師用盡心知性地指導學生。
3. 她盡心知性地對待每一個客戶,赢得了他們的信任。

組詞

1. 盡心盡力:全心全意地努力。
2. 知性美:指具有智慧和知識的美麗。
3. 盡善盡美:做事盡力做到最好。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全心全意、用心純熟、盡職盡責
反義詞:敷衍塞責、漠不關心、馬虎草率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