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laces of historic interests] 古代留存下來的文化遺迹,多指古代留傳下來的建築物
名勝古迹
見“ 古迹 ”。
亦作“ 古跡 ”。亦作“ 古蹟 ”。1.古代遺迹。多指建築物或其殘迹。 唐 李白 《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詩:“ 冶城 訪古迹,猶有 謝安墩 。”迹,一本作“ 跡 ”。《武王伐纣平話》卷中:“ 姬昌 望西北寨山偷路日夜而走不止。今古迹在 黃河 南岸上是 姬昌廟 。” 明 徐渭 《禮書總論》:“志古跡,以不忘其賢有德者也。” 魯迅 《書信集·緻黎烈文》:“我們要保存 清 故宮,不過不将它當作皇宮,卻是作為曆史上的古迹看。”
(2).指古人的法書墨迹。《南齊書·王僧虔傳》:“﹝ 太祖 ﹞示 僧虔 古迹十一袠,就求能書人名。”《隋書·經籍志一》:“又聚 魏 已來古跡名畫,於殿後起二臺,東曰 妙楷臺 ,藏古跡;西曰 寳蹟臺 ,藏古畫。” 元 陸友仁 《硯北雜志》卷上:“ 唐 人臨模古迹,得其形似,而失其氣韻。” 清 周亮工 《與倪闇公》書:“﹝書家﹞得數行古蹟,如行師佩 玄女 兵符。”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古迹漢語 快速查詢。
“古迹”指古代留存下來的文化遺迹,通常以建築物或遺址為主,具有曆史、文化、藝術等多方面價值。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定義
古迹是古代人類活動留下的具體遺産或遺址,主要包含古建築、傳統聚落、考古遺址等。例如中國的長城、埃及的金字塔等均屬典型古迹。
涵蓋領域
古迹涉及政治、宗教、經濟、居住、防禦等多個領域,如宮殿(政治)、寺廟(宗教)、市街(經濟)等,能彌補文字記載的不足。
文化意義
唐代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中“冶城訪古迹”即指通過建築遺迹追溯曆史。古迹不僅是曆史見證,也是研究古代社會的重要資源。
保護與管理
被認定為古迹的遺址或建築通常受法律保護,未經許可不得修改。若施工中發現古迹,工程需暫停以保護文物。
同義詞:遺迹、名勝、遺址。
示例:西安兵馬俑、羅馬鬥獸場等既是名勝,也是世界級古迹。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