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季陶的意思、戴季陶的詳細解釋
戴季陶的解釋
(1891-1949)浙江吳興(今湖州)人。名傳賢。早年留學日本。1911年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後曾任*********秘書,協助孫組織中華革命黨。1924年起任國6*民6*黨中央宣傳部部長。1925年發表《孫文主義之哲學基礎》、《國民革命與中國國6*民6*黨》兩書,歪曲*********的革命學說,散布反6*共、反對工農運動的言論,形成“戴季陶主義”,并支持西山會議派的主張。長期充當蔣6*介6*石的謀士,曾任國6*民6*黨政府考試院院長。1949年2月在廣州自6*殺。
詞語分解
- 戴的解釋 戴 à 加在頭、面、頸、手等處:戴帽子。披星戴月。戴圓履方。不共戴天。 尊奉,推崇,擁護:戴仰。愛戴。擁戴。感恩戴德。 姓。 摘 筆畫數:; 部首:戈;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戴季陶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戴季陶是中國近現代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政治人物和理論家,其生平及思想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人物基本信息
戴季陶(1891—1949),名傳賢,字季陶,筆名天仇,原籍浙江吳興(今湖州),生于四川廣漢。他是國民黨元老,曾擔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國立中山大學校長、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考試院院長等職。
二、主要經曆
- 早年活動
早年留學日本,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後追隨孫中山參與反帝鬥争,曾協助組織中華革命黨。
- 思想轉變
五四運動期間接觸馬克思主義,曾參與籌建上海共産主義小組,但中途退出。
- 政治立場
1925年發表《孫文主義之哲學基礎》《國民革命與中國國民黨》,提出“戴季陶主義”,主張調和階級矛盾,反對國共合作,成為國民黨右派理論代表。
- 後期角色
長期擔任蔣介石謀士,策劃四一二反革命政變,1948年被列為中共戰犯,1949年于廣州自殺。
三、思想與争議
- 戴季陶主義
核心是強調“純正的三民主義”,主張以“仁愛”替代階級鬥争,試圖将國民黨塑造為超階級政黨。
- 曆史評價
早期推動革命,後期成為反共理論旗手。其思想為國民黨右派提供了理論依據,但被共産黨批判為“歪曲孫中山革命學說”。
四、補充說明
需注意:将“戴季陶”解釋為成語,可能源于混淆。根據權威資料,戴季陶是真實曆史人物,而非抽象概念。
以上内容綜合了多來源信息,如需完整細節可查閱相關曆史檔案或學術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二
《戴季陶》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拆分部首是戈、示、阝(邑),共計13個筆畫。這個詞語來源于人名,戴季陶是中國著名的教育家、人類學家和民族學家。
這個詞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簡體字相比有些不同,但《戴季陶》這個詞語的寫法并沒有發生變化。
以下是一個關于《戴季陶》的例句:戴季陶先生是中國教育事業的傑出代表之一。
與《戴季陶》相關的組詞有戴氏教育、陶淵明、季子、陶器等。
與《戴季陶》近義詞沒有特定的詞語對應。
《戴季陶》的反義詞也沒有特定的詞語對應。
希望以上信息能夠滿足您的需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