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las]∶表示悲痛之辭
鳴呼哀哉。——清· 袁枚《祭妹文》
(2) ;借指死亡或事情完結,有時含有诙諧或諷刺意
(3) [dead and gone]∶借指人的死亡
(4) [all is lost]∶借指事物的完蛋
他們創辦的小刊物不久就嗚呼哀哉了
亦作“ 嗚嘑哀哉 ”。1.表示悲痛之辭。常用以表示對死者的哀悼。《左傳·哀公十六年》:“嗚呼哀哉! 尼父 ,無自律。”《隸釋·漢小黃門谯敏碑》:“嗚嘑哀哉!國喪良佐,家隕棟梁。”《後漢書·侯霸傳》:“未及爵命,奄然而終。嗚呼哀哉!” 宋 葉適 《祭李參政文》:“奈何一朝,長隔死生。嗚呼哀哉!”
(2).借指死亡或事情完結,有時含诙諧或諷刺意。《警世通言·桂員外途窮忏悔》:“ 施濟 忽遘一疾,醫治不痊,嗚呼哀哉了。”《紅樓夢》第十六回:“﹝ 秦邦業 ﹞将 秦鐘 打了一頓,自己氣的老病發了,三五日,便嗚呼哀哉了。” 魯迅 《集外集·選本》:“不過這類的辯論,照例是不會有結果的,往複幾回之後……而問題于是嗚呼哀哉了。” 郭澄清 《大刀記》第十一章:“﹝他們﹞有的嗚呼哀哉了,有的嗷嚎嗷嚎的叫起來。”
“嗚呼哀哉”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析:
該成語從祭文中的哀悼語演變為對死亡或失敗的感歎,兼具嚴肅與戲谑的雙重色彩。使用時需結合語境,避免誤用。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細節,可參考《左傳》《詩經》等文獻。
《嗚呼哀哉》這個詞常常用來表達悲傷、悲哀的情緒。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部首:口、心、手、口
筆畫總數:24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詩經》中,是由古代文人創造的,用來表達對不幸遭遇、悲劇事件以及個人的悲傷的感慨。
古代繁體寫法為「嗚呼哀哉」。
古時候漢字寫法為「嗚呼哀哉」,其中「嗚」是由「口」和「手」組成,表示人們號哭的聲音;「呼」由「口」和「心」組成,表示人們因為悲傷而呼喊;「哀」則由「口」和「衣」組成,表示人們因為悲傷而哀悼;「哉」由「口」組成,表示感歎之意。
以下是幾個使用《嗚呼哀哉》的例句:
1. 面對故鄉被洪水淹沒的消息,他悲痛地說道:“嗚呼哀哉,祖國之痛!”
2. 在生活中經曆了一連串的打擊和失去後,她感慨地說:“嗚呼哀哉,人生何其脆弱。”
組詞:哀歎、哀傷、悲哀
近義詞:悲傷、悲痛、悲哀
反義詞:喜悅、歡樂、愉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