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las]∶表示悲痛之辭
鳴呼哀哉。——清· 袁枚《祭妹文》
(2) ;借指死亡或事情完結,有時含有诙諧或諷刺意
(3) [dead and gone]∶借指人的死亡
(4) [all is lost]∶借指事物的完蛋
他們創辦的小刊物不久就嗚呼哀哉了
亦作“ 嗚嘑哀哉 ”。1.表示悲痛之辭。常用以表示對死者的哀悼。《左傳·哀公十六年》:“嗚呼哀哉! 尼父 ,無自律。”《隸釋·漢小黃門谯敏碑》:“嗚嘑哀哉!國喪良佐,家隕棟梁。”《後漢書·侯霸傳》:“未及爵命,奄然而終。嗚呼哀哉!” 宋 葉適 《祭李參政文》:“奈何一朝,長隔死生。嗚呼哀哉!”
(2).借指死亡或事情完結,有時含诙諧或諷刺意。《警世通言·桂員外途窮忏悔》:“ 施濟 忽遘一疾,醫治不痊,嗚呼哀哉了。”《紅樓夢》第十六回:“﹝ 秦邦業 ﹞将 秦鐘 打了一頓,自己氣的老病發了,三五日,便嗚呼哀哉了。” 魯迅 《集外集·選本》:“不過這類的辯論,照例是不會有結果的,往複幾回之後……而問題于是嗚呼哀哉了。” 郭澄清 《大刀記》第十一章:“﹝他們﹞有的嗚呼哀哉了,有的嗷嚎嗷嚎的叫起來。”
“嗚呼哀哉”漢語詞典釋義
“嗚呼哀哉”是漢語中的經典歎詞短語,具有多重語義内涵,主要表達強烈的悲痛、感慨或終結之意。以下從權威辭書及文獻用例角度分層解析:
哀歎悲痛
表示對死亡或不幸事件的深切哀悼。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用于祭文,表示對死者的悲悼。
例:魯迅《且介亭雜文》:“嗚呼哀哉,死了。”
感慨歎息
引申為對事物消亡、失敗或現狀的無奈慨歎。
《漢語大詞典》:泛指事物終結或抒發感慨。
例:《紅樓夢》第十六回:“今日賈政已死,寶玉失怙,嗚呼哀哉!”
诙諧或諷刺用法
現代語境中可帶調侃意味,形容荒唐結局。
例:老舍《四世同堂》:“計劃泡湯,嗚呼哀哉!”
古漢語源流
“嗚呼”原為歎詞(《說文解字》:“嗚,歎也”),西周金文已見;“哀哉”強化悲痛情感,始見于《詩經·大雅·召旻》:“於乎哀哉!”二者合成後定型于先秦文獻,如《左傳·哀公十六年》:“孔子卒,公诔之曰:‘嗚呼哀哉!’”
語法功能
多作獨立成分,用于句首或句末,不與主語直接連用。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嗚呼哀哉:歎詞。表悲痛,多用于祭文。” ISBN 978-7-100-01525-3
《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劉潔修著)
追溯至《尚書·五子之歌》:“嗚呼曷歸!予懷之悲。”後演變為固定哀悼語。
《紅樓夢》(人民文學出版社)
第九十八回黛玉臨終場景:“寶玉…叫道:‘妹妹!黛玉!’…嗚呼哀哉!”
參考資料
“嗚呼哀哉”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析:
該成語從祭文中的哀悼語演變為對死亡或失敗的感歎,兼具嚴肅與戲谑的雙重色彩。使用時需結合語境,避免誤用。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細節,可參考《左傳》《詩經》等文獻。
阿爹爆炭彪章陛賀並蒂螭頭愁損串親捶楚賜敕蹙雪打骸垢玳瑁班燈蛾撲火發取飛泉風裡言風裡語公舉寒瘡晧晧河清海晏後趙環主花撲撲滑魚狐掖解錐警司進退亡據捐獻沮畏空船簾籠連質淩遲卵黃羅地鋁土礦孟鄰悶棍默台漚泊匹丢撲答棄祿饒情三屬少庶子時和識學守成水星探真塗次外海帷甲蝸醢銜橜之虞仙士蠍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