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弭的意思、鞭弭的詳細解釋
鞭弭的解釋
(1).馬鞭和弓。《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右屬櫜鞬,以與君周旋。” 杜預 注:“弭,弓末無緣者。” 唐 劉禹錫 《酬太原狄尚書見寄》:“ 幽 并 俠少趨鞭弭, 燕 趙 佳人奉管絃。” 明 張煌言 《答延平世子經書》:“昨知肇基東土,正拟躬執鞭弭,稍効馳驅。”
(2).借指戎馬生活。 清 顧炎武 《哭顧推官》詩:“崎嶇鞭弭間,周旋僅一歲。”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截矶》:“適從 武昌 回署,整頓兵馬,願從鞭弭。”
詞語分解
- 鞭的解釋 鞭 ā 驅使牲畜的用具,柔軟像繩子:鞭杆。鞭長莫及。 用鞭子抽打:鞭打。鞭撲。鞭責。鞭策。 形狀細長類似鞭子的東西:教鞭。 一種古代兵器,鐵制有節,無鋒刃:鋼鞭。竹節鞭。 編連成串的爆竹:鞭炮。小鞭。
- 弭的解釋 弭 ǐ 平息,停止,消除:弭除。弭謗(止息诽謗)。弭患。弭兵(平息戰争)。 安撫,安定:内弭父兄,外撫諸侯。 順服:弭從。 弓末的彎曲處。 姓。 筆畫數:; 部首:弓;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鞭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維度解析:
一、本義解析
-
字面指代
指馬鞭和弓,原為古代戰争中的常用裝備。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記載:“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右屬櫜鞬(箭袋)”,杜預注“弭”為“弓末無緣者”(即無裝飾的弓)。這一用法在唐代劉禹錫《酬太原狄尚書見寄》等文學作品中亦有體現。
-
詞源構成
“鞭”指驅策用的馬鞭,“弭”本義為平息,此處特指弓的末端。兩者組合後形成名詞性短語,代表軍事工具。
二、引申含義
-
象征戎馬生涯
後引申為代指軍事行動或征戰生活。例如清代顧炎武《哭顧推官》中“崎岖鞭弭間”描述戰場經曆,張煌言《答延平世子經書》中“躬執鞭弭”則表達從軍意願。
-
與成語的區别
需注意,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用嚴厲手段糾正紛争”的動詞性成語,但這一用法在權威古籍和主流詞典中未見明确記載,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讀,建議以古義和文獻用例為準。
三、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文本中,例如:
- 描述古代戰争場面:“幽并俠少趨鞭弭,燕趙佳人奉管弦”(劉禹錫)。
- 表達軍事抱負:“願從鞭弭”(孔尚任《桃花扇》)。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原文或詩句背景,可參考《左傳》或相關詩詞注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鞭弭(biān mǐ)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鞭打和平息,用來形容通過嚴厲手段來制止或平息某種行為或事态。它由“鞭”和“弭”兩個字組成。
“鞭”這個字的部首是“革”,它在字形上表示了一張皮革鞭子。它的筆畫數為10畫。
“弭”這個字的部首是“弓”,象征着弓弩的形狀。它的筆畫數為5畫。
《鞭弭》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鞭刑制度。使用鞭子進行體罰是舊時的一種很常見的懲罰方式。而“弭”則代表平息,使之停止,以達到調解和穩定的目的。
在繁體字中,“鞭弭”這個詞的寫法并沒有變化,依然是「鞭弭」。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鞭弭的變體寫法較為少見,仍保持現代寫法的形态。
以下是一些示例句子:
1. 他們用鞭子鞭打了叛逆者,以鞭弭為這次叛亂。
2. 領導以嚴厲的措施鞭弭了這次風波。
3. 我希望政府能夠通過鞭弭來解決這些社會問題。
一些相關的組詞包括:鞭撻(biān tà)、鞭笞(biān chī)等。
與鞭弭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平息、制止、止息等。
相反的詞語包括:升騰、蔓延、加劇等。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