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馬鞭和弓。《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右屬櫜鞬,以與君周旋。” 杜預 注:“弭,弓末無緣者。” 唐 劉禹錫 《酬太原狄尚書見寄》:“ 幽 并 俠少趨鞭弭, 燕 趙 佳人奉管絃。” 明 張煌言 《答延平世子經書》:“昨知肇基東土,正拟躬執鞭弭,稍効馳驅。”
(2).借指戎馬生活。 清 顧炎武 《哭顧推官》詩:“崎嶇鞭弭間,周旋僅一歲。”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截矶》:“適從 武昌 回署,整頓兵馬,願從鞭弭。”
鞭弭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複合詞,具有特定的曆史文化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指馬鞭和弓的末端彎曲部分(弭)。
“鞭”即驅趕馬匹的用具;“弭”原指弓兩端受弦處,引申為弓的末端。《漢語大詞典》明确釋義為:“鞭,馬鞭;弭,弓末彎曲處。泛指車馬器具。” 這一組合常用于描述古代車馬裝備,象征駕馭工具。
在典籍中,“鞭弭”常代指駕馭車馬的行為,并延伸至外交或軍事上的周旋應對。
典型用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公子重耳流亡至楚,楚成王以禮相待并問其如何回報,重耳答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右屬櫜鞬,以與君周旋。” 此處“鞭弭”指手持馬鞭與弓箭,象征整裝備戰、從容應對的姿态。後世因此以“鞭弭周旋”形容外交或軍事上的斡旋交鋒。
現代漢語中,“鞭弭”已非常用詞,多見于文言引用或曆史文獻研究。其核心語義仍保留工具性(車馬器具)與動作性(駕馭周旋)的雙重特征,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例如在描述春秋戰國典故時,多取其“執鞭駕車以應戰”的意象,體現古人的禮制與謀略。
參考資料:
“鞭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維度解析:
字面指代
指馬鞭和弓,原為古代戰争中的常用裝備。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記載:“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右屬櫜鞬(箭袋)”,杜預注“弭”為“弓末無緣者”(即無裝飾的弓)。這一用法在唐代劉禹錫《酬太原狄尚書見寄》等文學作品中亦有體現。
詞源構成
“鞭”指驅策用的馬鞭,“弭”本義為平息,此處特指弓的末端。兩者組合後形成名詞性短語,代表軍事工具。
象征戎馬生涯
後引申為代指軍事行動或征戰生活。例如清代顧炎武《哭顧推官》中“崎岖鞭弭間”描述戰場經曆,張煌言《答延平世子經書》中“躬執鞭弭”則表達從軍意願。
與成語的區别
需注意,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用嚴厲手段糾正紛争”的動詞性成語,但這一用法在權威古籍和主流詞典中未見明确記載,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讀,建議以古義和文獻用例為準。
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文本中,例如: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原文或詩句背景,可參考《左傳》或相關詩詞注解。
骜放百家語逼介鼻孔不可避免層複橙皮成套崇墉沖真怵怵垂簾聽決寸土必争錯念彈激箪瓢士等科獨至餌兵割配共驩海盟山呪黑肚子驩館彙進混水撈魚貨賈教老者叫噪枷梢梨花鼓淩飛靈旂靈素麗宇甪裡先生絡幕慮囚率遵滿番汗滿坐寂然密教氣恨恨曲别針羣言認雞作鳳睿欵潤镬搔頭弄姿韶歲折巾神境蔬飯特務體認枉突徙薪兀底烏臘草鮮俪撷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