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屍的意思、暴屍的詳細解釋
暴屍的解釋
見“ 暴屍 ”。
亦作“ 暴屍 ”。暴露屍骸。 漢 桓寬 《鹽鐵論·論勇》:“﹝ 聶政 ﹞功成求得,退自刑於朝,暴屍於市。”《後漢書·五行志一》:“ 固 ( 李固 )是日幽斃于獄,暴屍道路。” 陳登科 肖馬 《破壁記》第十章:“這個小流氓和老流氓一道去見閻王,暴屍黃沙了。”
詞語分解
- 暴的解釋 暴 à 強大而突然來的,又猛又急的:暴雷。暴病。 * 。暴力。暴漲。暴發。風暴。暴風驟雨(亦喻聲勢浩大、發展迅猛的群衆運動)。 過分急躁的,容易沖擊的:脾氣暴躁。暴跳如雷。 兇惡殘酷的:兇暴。暴虐。暴君
- 屍的解釋 屍 ī 死人的身體:屍體。屍骸。僵屍。借屍還魂。 〔屍位〕空占着職位而不做事,如“屍屍素餐,“屍屍誤國”。 古代祭祀時,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筆畫數:; 部首:屍;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暴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将死者屍體暴露于公共場所,以示懲罰或警示,通常伴隨禁止收殓的強制要求。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 源自古代刑罰或報複性行為,通過公開暴露屍體達到懲戒目的,常見于對罪人或政敵的處置。例如東漢時期董卓被“暴屍于市”,屍體油脂滲入地面(《後漢書》記載)。
2.曆史文獻中的用例
- 《鹽鐵論·論勇》:記載刺客聶政完成任務後自殘并“暴屍于市”,體現古代俠士文化中的極端行為。
- 《後漢書·五行志》:東漢名臣李固含冤入獄身亡後“暴屍道路”,反映政治鬥争的殘酷性。
3.社會功能與文化意義
- 震懾作用:通過公開屍體警示他人,強化法律或道德約束(如清代對起義者暴屍示衆)。
- 身份否定:剝奪死者安葬權利,象征對其生前身份的徹底否定(常見于政權更疊時對前朝重臣的處置)。
4.現代語境延伸
- 在文學作品中(如陳登科《破壁記》),該詞可隱喻對惡勢力的徹底消滅。
- 當代已無實際暴屍刑罰,但“暴屍荒野”等成語仍用于形容慘烈結局。
注意:
此行為涉及暴力内容,現代社會中相關做法已被法律禁止,相關讨論需置于曆史或文學研究框架内。如需具體案例考證,建議查閱《漢書》《鹽鐵論》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暴屍(bào shī)一詞意指屍體被暴露在外,暴露出來的屍體。它的拆分部首是“屍”和“暴”,其中“屍”是表示屍體的意思,而“暴”則表示暴露、暴露出來。根據其拆分部首,“暴屍”一詞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屍體遭受暴力或惡劣環境的破壞後,暴露在外。
這個詞來源較為複雜,一般是用來描述某些特殊場合下的屍體,比如戰争、災害等。它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都是“暴屍”。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通常比較規範,與現代相比有所不同。據了解,古時候的寫法較為繁瑣,但在描述“暴屍”這個詞時,基本上與現代的寫法一緻,沒有太大的差别。
以下是一個例句:在這場嚴重地震中,大街上暴屍遍地,令人心痛不已。
與“暴屍”有關的組詞包括“屍體”、“屍檢”、“屍位素餐”等。其中,“屍體”表示屍骸,“屍檢”表示對屍體進行檢驗,“屍位素餐”是指某人在位但無所作為。
近義詞包括“遺體”、“屍骸”等,這些詞用來形容暴露在外的屍體。反義詞較為直接的是“安葬”,表示将屍體妥善安放。
希望這些回答能夠滿足您的需求。如有其他問題,我将樂意幫助您。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