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oor family] 以繩系門,代替轉軸的門樞。形容極貧窮的人家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甿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漢· 賈誼《過秦論》
以繩系戶樞。形容貧家房舍之陋。樞為門戶的轉軸。 漢 賈誼 《新書·過秦上》:“然而 陳涉 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晉 陸雲 《谷風》詩:“繩樞增結,甕牖綢繆。”
“繩樞”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繩樞”字面指用繩子系住門框的轉軸(樞為門軸)。古代貧困家庭因無力購置金屬或木質門軸,隻能用繩子固定門扇,代指極度貧窮的居住環境。常與“甕牖”(用破甕做窗戶)連用,構成“甕牖繩樞”,強調赤貧狀态。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賈誼《過秦論》:“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用以形容陳涉(陳勝)出身卑微。後世多用于文學作品中,例如晉代陸雲《谷風》詩“繩樞增結,甕牖綢缪”,均通過居住環境的簡陋側面反映人物貧寒。
如今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類文本,強調曆史人物出身貧苦,例如:“秦末陳勝、吳廣均為饑寒交迫的‘甕牖繩樞之子’”。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過秦論》原文或《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繩樞(shéng shū)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和“木”。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
繩(shéng)是指用來束縛、挂物品的線狀物,也可以指代流行組織、集體等涉及連結和束縛的事務。樞(shū)表示軸心、中心或關鍵,也可以表示樞紐、重要之物。
繩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最早出現在《易經》中。其中的《系辭》一文中提到“以繩樞而系之”,意在解釋太極之理。後來,繩樞成為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事物的重要性和關鍵地位。
在繁體漢字中,繩樞的寫法為「繩樞」。
古代漢字在書寫形式上與現代有所不同。以繩舉例,古代漢字中的「繩」寫作「繩」,字形中多了一個「糸」部,表示與線有關;古代的「繩」和現在的「繩」在意義和發音上是一樣的。
以下是使用繩樞的一些例句:
1. 這個問題是決定勝負的繩樞。
2. 在項目中,掌握核心技術是繩樞。
3. 他是這個團隊的繩樞角色,承擔着重要的領導職責。
繩樞的近義詞包括:關鍵、要害、中心、核心。反義詞則可以是次要、次要角色、非關鍵。
通過組詞,我們可以得到:繩索、繩群、關鍵樞紐、重要性。
繩樞作為一個詞語,形象地描述了事物的中心地位和關鍵作用,常常用來強調重要性和影響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