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男女系于衣帶上用于佩飾的小囊。《儀禮·士昏禮》:“庶母及門内施鞶,申之以父母之命,命之曰:敬恭聽宗爾父母之言,夙夜無愆,視之衿鞶。” 鄭玄 注:“鞶,鞶囊也。男鞶革,女鞶絲,所以盛帨巾之屬,為謹敬。”後以“衿鞶”用作敬奉公婆的典實。 元 範梈 《節婦王氏》詩:“十九嫁夫家,事姑施衿鞶。” 明 陸采 《懷香記·奉诏班師》:“申戒在衿鞶,光輝滿褘翟。”
“衿鞶”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詞義
衿鞶(jīn pán)指古代男女系于衣帶上的小型佩飾囊袋,主要用于盛放巾帕等隨身物品。根據《儀禮·士昏禮》記載,男女材質有别:男性用皮革制成(鞶革),女性則用絲織品(鞶絲),體現古代服飾禮儀的性别差異。
禮儀與引申含義
該詞在婚禮儀式中具有特殊意義。女子出嫁時,父母會通過衿鞶傳遞訓誡,要求其恭敬侍奉公婆,因此“衿鞶”後來演變為“敬奉公婆”的典故。例如元代範梈《節婦王氏》詩雲:“十九嫁夫家,事姑施衿鞶”,即用此典強調婦德。
文學引用
明代陸采《懷香記》中“申戒在衿鞶,光輝滿褘翟”一句,進一步以衿鞶象征婦禮規範,與“褘翟”(後妃禮服)形成呼應,突出傳統倫理觀念。
總結
該詞兼具實用與象征意義,既反映古代服飾文化細節,又承載倫理教化功能。更多文獻例證可參考《儀禮》原文及曆代詩文注釋。
《衿鞶》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用來形容衣領和帶子。在古代,衿鞶通常是指連接在衣物上部和下部的部件,用于固定衣領和系住衣服。衿鞶也可以泛指服裝上的細節裝飾。
《衿鞶》的部首是衤(衣服部首),衤包含有11個筆畫。組合在一起的詞彙“衿鞶”則是由兩個相同的部首衤組成。
《衿鞶》這個詞語的來源比較古老,可以追溯到楚漢時期。在古代的服飾中,衿鞶是一種用來連接衣物上部和下部的裝飾帶子,用以固定衣領和約束衣物。衿鞶在古代被廣泛使用,并且隨着時間的推移,逐漸延伸為形容衣領和帶子的通用詞彙。
《衿鞶》的繁體字形為「襟䟥」。這些字形繼承自古代文字的演變過程,保留了古代漢字的書寫特點。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衿」的變體形式可以寫成「襟」。而「鞶」則是由「革」和「半」組成。
1. 他的禮服領口上系着一條金色的衿鞶,顯得十分華麗。
2. 這件衣服的衿鞶設計獨特,讓整體外觀更加時尚。
組詞:衿狀、鞶帶、衿花、衿紐
近義詞:領子、衣領、領口、衣襟
反義詞:領帶、解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