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己飢己溺 ”。語出《孟子·離婁下》:“ 禹 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 稷 思天下有飢者,由己飢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後因以“己溺己飢”或“己飢己溺”謂視人民的疾苦是由自己所造成,因此解除他們的痛苦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責任。 明 李贽 《答周柳塘》:“蓋自有受命治水之 禹 ,承命教之 稷 ,自然當任己飢己溺之事,救焚拯溺之憂,我輩安能代大匠斲哉!” 清 周濟 《介存齋論詞雜著》:“或己溺己飢,或獨清獨醒,隨其人之性情學問境地,莫不有由衷之言。”《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十回:“前回一個大善士,專誠到 揚州 去勸捐,做得那種痌瘝在抱,愁眉苦目的樣子,真正有‘己飢己溺’的神情,被 述農 譏誚了兩句。”
“己溺己饑”是一個源自儒家經典的成語,出自《孟子·離婁下》。其原文為:“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意指大禹和後稷将百姓的苦難視為自身的責任,體現了一種推己及人、心懷蒼生的仁政思想。
從漢語詞典釋義來看,《漢語大詞典》将其解釋為“形容深切同情他人疾苦,并将解除他人困厄視為己任”。該成語的核心内涵包含兩層:一是對他人苦難的同理心,二是主動承擔救助責任的使命感。例如,孟子通過大禹治水、後稷教民稼穑的典故,強調執政者需以百姓疾苦為念,體現了儒家“仁者愛人”的政治倫理。
在現代漢語中,“己溺己饑”多用于褒揚心系民衆、勇于擔當的精神。例如,梁啟超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中引用此語,以強調知識分子對社會責任的重視。該成語的引用場景常與公共事務、道德修養相關,具有鮮明的文化傳承價值。
參考資料:
“己溺己饑”(或“己饑己溺”)是一個源自儒家思想的成語,其核心含義體現了對他人苦難的深切關懷與責任感。以下是詳細解釋:
出處與典故
該成語最早出自《孟子·離婁下》,文中記載大禹和稷兩位聖賢的事迹:
“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
意為大禹看到百姓溺水,認為是自己造成的責任;稷看到百姓饑餓,也認為是自己的過失。孟子借此強調,賢者會将民衆疾苦視為己任。
詞義解析
用法與語境
關聯概念
與“感同身受”“民胞物與”等詞近義,但更強調主動行動的責任,而非僅情感共鳴。
這一成語濃縮了儒家“仁政”思想,既是古代士大夫的修身準則,也適用于現代社會倡導的責任倫理,傳遞了超越時空的人文關懷價值。
般姜鼠杯渡寀地虿尾蟲粹雅帝虎洞鑒斷制對玩頓卧梵輪飛遁鳴高風光月霁風庭佛舍利富可敵國敢勇固色滑落環食虎跱互助會家諱髻螺旌門羁身看莊考究老鄉聯延潋灧栗然率刻明正鳥官前埭契家青娥殿腳請關青辂氣旋日省月試啬年上刹深憂市埠書呈宿柔铤條别偷天換日萬家之侯惟翰五谷豐登晤叙無隱縣傳相伐飨士銜泣諧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