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雄踞一方。《文選·陳琳<檄吳将校部曲文>》:“自 董卓 作亂,以迄於今,将三十載。其間豪桀縱橫,熊據虎跱。” 劉良 注:“熊虎猛獸也,跱,止也,以比當時英雄也。”
“虎跱”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來源于古代文獻,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搜索結果分析如下:
“虎跱”指雄踞一方,常用來形容勢力強大、占據要地的狀态,帶有威嚴和不可撼動的意象。該詞多用于比喻軍事或政治上的強勢地位,如“熊據虎跱”即指群雄割據的局面。
古文出處
最早見于東漢陳琳的《檄吳将校部曲文》:“自董卓作亂,以迄于今,将三十載。其間豪桀縱橫,熊據虎跱。”文中以“熊據虎跱”形容當時群雄割據的形勢。
注釋:劉良注解說,“熊虎”象征猛獸般的英雄人物,“跱”意為“止”(占據),比喻勢力穩固。
組合用法
“虎跱”常與其他詞搭配,例如“龍驤虎跱”,形容雄踞的姿态,如《漢典》解釋為“雄踞的樣子”,多用于描寫氣勢恢宏的場景或人物。
由于古代詞彙的權威解釋需參考經典文獻,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或《文選》注疏以驗證細節。若需更全面的釋義,可參考來源内容。
《虎跱》是一個漢語詞語,作為動賓短語,意思是虎子跳躍。虎象征着力量和兇猛,跱指虎跳的動作。因此,虎跱形容某人或某物的動作敏捷、迅速。
《虎跱》的拆分部首是虍和足,部首虍表示與虎有關,部首足表示與腳、跳躍有關。根據筆畫計算,虎有一畫,足有七畫,所以整個詞語《虎跱》共有八畫。
《虎跱》一詞源自古代文獻,出自《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索虎跱而出,騎複進,盈門下。”在繁體字中,虎寫作「虎」,跱寫作「跱」。
在古代,漢字寫法有所不同。以《說文解字》為例,虎的古代寫法是「虍」,跱的古代寫法是「跳」。虍表示從虎的頭部開始描繪,而跳表示跳躍的動作。
1. 虎子一下子虎跱到雜草叢中,不見了蹤影。
2. 少年的身體靈活敏捷,像虎跱一樣穿越了障礙物。
虎視眈眈、虎嘯龍吟、虎口餘生、跱跳不前、跱腳虎等。
騰躍、跳躍、飛躍、翻躍、歡蹦亂跳等。
蹒跚、緩慢、僵硬、邁不開步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