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庭院。 南朝 齊 謝朓 江革 等《阻雪連句遙贈和》:“風庭舞流霰,冰沼結文澌。” 唐 白居易 《閑坐看贻諸少年》詩:“雨砌長寒蕪,風庭落秋果。” 元 方瀾 《早秋夜坐》詩:“塵陌聞鐘靜,風庭灑頂涼。”
“風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拼音:fēng tíng
詞義:指庭院,多用于描繪庭院中的自然景象或季節變化。例如,可描述風吹過庭院時雪花飄舞、秋果墜落等意境。
南朝齊·謝朓等《阻雪連句遙贈和》
“風庭舞流霰,冰沼結文澌”
——描寫庭院中雪花紛飛、冰面凝結的景象。
唐·白居易《閑坐看贻諸少年》
“雨砌長寒蕪,風庭落秋果”
——通過“風庭”展現秋風吹拂、果實墜落的蕭瑟之景。
元·方瀾《早秋夜坐》
“塵陌聞鐘靜,風庭灑頂涼”
——以“風庭”烘托秋夜庭院的靜谧與涼意。
“風庭”是古典詩詞中常見的意象,通過“風”與“庭”的組合,既點明場景(庭院),又隱含季節或天氣特征,常用于渲染意境或抒情。如需更多例句或近義詞分析,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風庭》這個詞是指風的庭院或風的領地,用來形容風景如畫、風光優美的地方。
《風庭》的部首是風字邊旁,由“風”組成。它的總筆畫數是11畫。
《風庭》一詞來源于古代文獻,最早見于《晉書·卷十九·文苑傳》中。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仍然是「風庭」。
古代寫《風庭》的方式一般為「風庭」。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有時會将一些字的「口」或「廣」形改作「囗」,所以習慣将「口」寫作「囗」。
這座園林實在美不勝收,被譽為城市的《風庭》。
風庭觀、風庭雅院、風庭勝景、風庭景區
風景如畫、美景、勝景、風光明媚
凄涼之地、冷清的景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