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己溺己饥的意思、己溺己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己溺己饥的解释

亦作“ 己飢己溺 ”。语出《孟子·离娄下》:“ 禹 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 稷 思天下有飢者,由己飢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后因以“己溺己飢”或“己飢己溺”谓视人民的疾苦是由自己所造成,因此解除他们的痛苦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 明 李贽 《答周柳塘》:“盖自有受命治水之 禹 ,承命教之 稷 ,自然当任己飢己溺之事,救焚拯溺之忧,我辈安能代大匠斲哉!” 清 周济 《介存斋论词杂著》:“或己溺己飢,或独清独醒,随其人之性情学问境地,莫不有由衷之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回:“前回一个大善士,专诚到 扬州 去劝捐,做得那种痌瘝在抱,愁眉苦目的样子,真正有‘己飢己溺’的神情,被 述农 讥誚了两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己溺己饥”是一个源自儒家经典的成语,出自《孟子·离娄下》。其原文为:“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意指大禹和后稷将百姓的苦难视为自身的责任,体现了一种推己及人、心怀苍生的仁政思想。

从汉语词典释义来看,《汉语大词典》将其解释为“形容深切同情他人疾苦,并将解除他人困厄视为己任”。该成语的核心内涵包含两层:一是对他人苦难的同理心,二是主动承担救助责任的使命感。例如,孟子通过大禹治水、后稷教民稼穑的典故,强调执政者需以百姓疾苦为念,体现了儒家“仁者爱人”的政治伦理。

在现代汉语中,“己溺己饥”多用于褒扬心系民众、勇于担当的精神。例如,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引用此语,以强调知识分子对社会责任的重视。该成语的引用场景常与公共事务、道德修养相关,具有鲜明的文化传承价值。

参考资料:

  1. 《孟子·离娄下》(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https://ctext.org
  2.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第7版)
  3.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华书局,2003年)

网络扩展解释

“己溺己饥”(或“己饥己溺”)是一个源自儒家思想的成语,其核心含义体现了对他人苦难的深切关怀与责任感。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出处与典故
    该成语最早出自《孟子·离娄下》,文中记载大禹和稷两位圣贤的事迹:

    “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
    意为大禹看到百姓溺水,认为是自己造成的责任;稷看到百姓饥饿,也认为是自己的过失。孟子借此强调,贤者会将民众疾苦视为己任。

  2. 词义解析

    • 字面义:将别人的饥饿、溺水之痛,当作自己的痛苦。
    • 引申义:形容对他人苦难的同理心,以及主动承担解除痛苦的责任感。
    • 现代扩展:常用于赞扬关心民生、具有奉献精神的人,或倡导对弱势群体的共情(如国际援助场景)。
  3. 用法与语境

    • 语法结构:联合式成语,多作宾语使用,如“秉持~的精神”。
    • 情感色彩:中性偏褒义,强调责任感而非单纯同情。
    • 例句:清代周济曾用“~”形容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现代语境中可比喻对灾难的援助态度,如“面对灾情,我们应有己溺己饥的担当”。
  4. 关联概念
    与“感同身受”“民胞物与”等词近义,但更强调主动行动的责任,而非仅情感共鸣。

这一成语浓缩了儒家“仁政”思想,既是古代士大夫的修身准则,也适用于现代社会倡导的责任伦理,传递了超越时空的人文关怀价值。

别人正在浏览...

隘跼百分之伴侣猜谋春芳疵齾丛筱忖沙大笔如椽大门中胆决登时间电唁定归番摊固定电话孤另另毫牦黑体字华骝贿庇缋罽降尊纡贵角兵解缚洁蠲巾帼英雄壳菜可耻昆池滥祠老不才鸾和马嵬命夫墨楮幕罗目眦攀橑普洛酺燕巧取豪夺倾慕轻趫取酬柔橹靸戟麝脑贳死私廐田事通刺通事舍人危磴违信温故无漏果祥飙霞影戏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