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己飢己溺 ”。语出《孟子·离娄下》:“ 禹 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 稷 思天下有飢者,由己飢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后因以“己溺己飢”或“己飢己溺”谓视人民的疾苦是由自己所造成,因此解除他们的痛苦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 明 李贽 《答周柳塘》:“盖自有受命治水之 禹 ,承命教之 稷 ,自然当任己飢己溺之事,救焚拯溺之忧,我辈安能代大匠斲哉!” 清 周济 《介存斋论词杂著》:“或己溺己飢,或独清独醒,随其人之性情学问境地,莫不有由衷之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回:“前回一个大善士,专诚到 扬州 去劝捐,做得那种痌瘝在抱,愁眉苦目的样子,真正有‘己飢己溺’的神情,被 述农 讥誚了两句。”
“己溺己饥”(或“己饥己溺”)是一个源自儒家思想的成语,其核心含义体现了对他人苦难的深切关怀与责任感。以下是详细解释:
出处与典故
该成语最早出自《孟子·离娄下》,文中记载大禹和稷两位圣贤的事迹:
“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
意为大禹看到百姓溺水,认为是自己造成的责任;稷看到百姓饥饿,也认为是自己的过失。孟子借此强调,贤者会将民众疾苦视为己任。
词义解析
用法与语境
关联概念
与“感同身受”“民胞物与”等词近义,但更强调主动行动的责任,而非仅情感共鸣。
这一成语浓缩了儒家“仁政”思想,既是古代士大夫的修身准则,也适用于现代社会倡导的责任伦理,传递了超越时空的人文关怀价值。
《己溺己饥》是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意为自己被淹没于水中,自己又忍饥挨饿的状态。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陷入了困境却无法自拔,为了生存而痛苦挣扎。
《己溺己饥》的四个字的拆分部首和笔画为:
《己溺己饥》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元代文学家关汉卿的《关雎·己溺己饥》一词中。其中的“己溺己饥”是形容两国边境人民生活悲惨的景象。繁体字为「己溺己饑」。
古代汉字写法有所差异,考古学家对《己溺己饥》中的汉字可能有不同的写法。然而,现代写法基本保持不变。
1. 这个国家的贫穷人民被困在了己溺己饥的状态中。
2. 他迷失在己溺己饥的生活中,无法找到出路。
己溺、己饥
自食其苦、自讨苦吃、自作自受
自足、安逸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