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饥溺的意思、饥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饥溺的解释

比喻生活痛苦。语本《孟子·离娄下》:“ 禹 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 稷 思天下有飢者,由己飢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元 杨载 《次韵虞彦高游阳明洞》:“不妨山水乐吾乐,岂有飢溺忧民忧。” 太平天囯 洪秀全 《谕苏省及所属郡县四民诏》:“爷哥朕幼坐 天京 ,救民涂炭拯民生,民有飢溺朕飢溺,痌瘝在抱秉至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饥溺”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饥”和“溺”两个单字构成,其核心含义可分解为“饥饿”与“溺水”,引申指代百姓生存困境与社会疾苦。以下为具体解析:

一、字义溯源

  1. 饥:《说文解字》释为“谷不熟”,本指粮食歉收导致的饥饿现象,后泛指饥饿状态。在《汉语大词典》中,“饥”被定义为“吃不饱,饿”。
  2. 溺:原指淹没水中,《尔雅·释水》注“溺,沉也”,后扩展为陷入危难境地。《现代汉语词典》标注其引申义为“陷入困境,不能自拔”。

二、词义演变 “饥溺”作为合成词最早见于儒家典籍,如《孟子·离娄下》载:“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表达圣贤对民众疾苦的深切共情。此处“饥溺”已从具体生存危机升华为象征性社会问题,体现儒家“仁政”思想。

三、现代释义 当代《汉语大词典》将“饥溺”释义为“比喻人民疾苦”,强调其比喻性与社会性。例如:“为政者当以解除百姓饥溺为己任。”此用法常见于政论、文学领域,用于呼吁社会关怀或批判民生问题。

四、文化内涵 该词承载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如《汉书·食货志》以“饥溺”喻指民生凋敝,宋代朱熹注《孟子》时强调“饥溺之患,切于身者”,均突显其作为文化符号的历史厚重性。

网络扩展解释

“饥溺”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一、词源与基本释义

“饥溺”由“饥”(饥饿)和“溺”(溺水)组合而成,源自《孟子·离娄下》。原文记载大禹和后稷因百姓疾苦而感同身受:“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后引申为比喻人民生活困苦,强调对他人苦难的深切共情与责任感。

二、历史应用与例句

  1. 元代文人杨载在《次韵虞彦高游阳明洞》中写道:“岂有饥溺忧民忧”,体现士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2. 太平天国洪秀全的诏书中提到“民有饥溺朕饥溺”,借典故表达统治者与百姓共担苦难的理念。

三、现代意义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但作为典故仍见于文学或历史讨论中,常用于强调社会责任或仁政思想,例如描述执政者以民为本的情怀。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孟子》原文或相关历史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騃憨巴俞被炉崩頽鄙生驳糅蚕缕成吉思汗持把砀基點絳脣肥土凤膏凤丝雁柱饙馏幅凑滚瓜流水果如其言厚待华屋山邱绘事绛霄楼螏蟍惊湃就教九里松久留淃涟靠得住课草空前未有孔壬匡立涝涝连廊抡魁捏和牛闺破闲签事寝止其实铨次劝进雀角三百瓮虀三元及第善种深郁丝柎思政宿孽踢打[术]退还外迁罔生晩寒畏徇笑哗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