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絶頂的意思、絶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絶頂的解釋

1.山之最高峰。2.比喻事物之最高境界。3.非常;極甚。

詳細解釋

1.山之最高峰。 南朝 梁 沉約 《早發定山》詩:“傾壁忽斜豎,絶頂復孤圓。” 唐 杜甫 《望嶽》詩:“會當淩絶頂,一覽衆山小。”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六:“予遊 大邑 鶴鳴觀 ,所謂 張天師 鵠鳴化也。其東北絶頂,又有 上清宮 。” 陳毅 《水晶坡又阻雪》詩:“攀登絶頂望天海,新月初挂遠山角。”

2.比喻事物之最高境界。 清 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卷二:“論其詞品,已臻絶頂,古今不可無一,不能有二。”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獻五·王文成》:“ 王文成 公為 明 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踞絶頂。” 冰心 《山中雜記》七:“而見海鷗,卻使我聯憶到千古頌贊美人,頌贊到絕頂的句子是‘婉若遊龍,翩若驚鴻’。”

3.非常;極甚。《花月痕》第十五回:“ 荷生 道:‘你是聰明絶頂的人,我一切也不用説了。’”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他絕頂聰明,然而他給予人的卻是那麼一種沉滞的懶怠之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絕頂”的漢語詞典釋義

“絕頂”是一個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1. 最高峰;山的頂點

    指山的最高處或事物的頂端。此義項源于“絕”的本義“斷”,引申為“極”“最”,強調達到極緻的高度。

    例句:

    登山隊員曆經艱險,終于抵達了珠穆朗瑪峰的絕頂。

    古籍出處:

    《世說新語·言語》:“齋前種一株松,恒自手壅治之。高世遠時亦鄰居,語孫曰:‘松樹子非不楚楚可憐,但永無棟梁用耳!’孫曰:‘楓柳雖複合抱,亦何所施?’”(後世引申“絕頂”表極緻)

  2. 形容程度極高;極其

    作副詞使用,表示達到無以複加的程度,多用于形容才智、聰明、美貌等抽象特質。

    例句:

    她絕頂聰明,僅用三天就破解了這道數學難題。

    現代用例:

    魯迅《野草·墓碣文》:“于浩歌狂熱之際中寒;于天上看見深淵。于一切眼中看見無所有;于無所希望中得救……待我成塵時,你将見我的微笑!”(“絕頂”常用于此類極緻狀态的文學表達)

詞源與演變

“絕頂”由“絕”(本義為“斷絲”,引申為“盡頭”“極緻”)與“頂”(最高處)複合而成。早期多指空間上的最高點(如山峰),後經詞義虛化,衍生出表程度“極其”的副詞用法,凸顯漢語從具象到抽象的語義擴展規律。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收錄“絕頂”雙義項,并引《世說新語》等古籍佐證。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明确标注“絕頂”的副詞用法為“極端;非常”。
  3.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語料庫(CCL):統計顯示,“絕頂聰明”為現代漢語高頻搭配,印證其程度副詞功能。

網絡擴展解釋

“絶頂”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1. 字面含義:山的最高峰
    指山的頂峰或最高處,常見于古詩文。例如杜甫《望嶽》中的“會當淩絶頂,一覽衆山小”,以及南朝沈約詩句“傾壁忽斜豎,絶頂復孤圓”。

  2. 比喻義:事物的最高境界
    形容某領域達到無可比拟的高度。如清代陳廷焯評價詞作“已臻絶頂”,王士禛稱王陽明“立德、立功、立言皆踞絶頂”。現代用法中也可指藝術、學術等領域的巅峰狀态。

  3. 副詞用法:極端、非常
    強調程度之深,多用于褒義語境。例如“聰明絶頂”形容智力超群,或曹禺《北京人》中描述人物“絕頂聰明”。

常見用例:

需注意,該詞在不同語境中需結合文意判斷具體指向,但核心均圍繞“極緻狀态”展開。

别人正在浏覽...

謗譽豹尾旛褊忿筆翰如流逼損不趨事喘噓垂典賜邑村杭子低品地主之儀放官範例分至點拂雲箒攻土貴遠賤近害羣寒具矯诏既灌唧唧驚魂不定浸蝕遽亟磕睡诳妄勑額列峙臨安青靈武之役鸾蜂蜜籮篩馬複令蠻君木公金母涅盤農閑前首輕诋耆訓氣運三緯删割賞封設意順風扯帆束上起下蘇區貼配推究瓦窦沃疇烏木物譽祥桑小虧嘯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