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直的意思、旌直的詳細解釋
旌直的解釋
表彰忠直。 唐 柳宗元 《國子司業陽城遺愛碣》:“旌直優賢,道光師儒。” 明 方孝孺 《孝思堂記》:“出蒞大藩,則繡衣持斧;按行所部,糾枉而旌直。”
詞語分解
- 旌的解釋 旌 ī 古代用羽毛裝飾的旗子。又指普通的旗子:旌旗。旌銘(舊時喪禮,柩前書死者姓名的旗幡)。 表揚:旌表。 筆畫數:; 部首:方; 筆順編號:
- 直的解釋 直 í 不彎曲:直線。直角。直徑。直立。直截了當。直覺(?)。直觀。 把彎曲的伸開:直起腰來。 公正合理:是非曲直。理直氣壯。耿直。正直。 爽快,坦率:直爽。直率(刬 )。直谏。直誠。直言不諱。 一個
專業解析
旌直,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表彰忠直、正直之人。該詞由“旌”與“直”二字複合而成,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曆史淵源。以下是詳細解釋:
-
字義分解與核心含義:
- 旌 (jīng): 本義指古代用牦牛尾或羽毛裝飾的旗子,後引申為表彰、顯揚之意。在古代,“旌表”是一種重要的社會制度,通過立牌坊、賜匾額等方式公開嘉獎忠孝節義、德行卓著之人。
- 直 (zhí): 本義為不彎曲,引申為正直、公正、坦率、忠誠等品德。
- 旌直: 因此,“旌直”即指表彰、顯揚那些具有正直、忠誠品格的人或行為。它體現了社會對道德楷模的肯定和推崇,旨在樹立榜樣,弘揚正氣。
-
曆史淵源與典出:
“旌直”一詞及其思想源遠流長,體現了中國古代重視道德教化和榜樣力量的傳統。其理念可追溯至儒家思想對“直道而行”的推崇。雖然“旌直”作為一個固定詞語在古代文獻中不如“旌表”那樣高頻出現,但其核心行為(表彰正直)貫穿于曆史實踐。
- 其思想基礎可見于儒家經典對“直”德的強調,如《論語》中孔子多次論及“直”的重要性(“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 曆史上,朝廷和地方官府常有旌表忠臣、直臣、孝子、節婦等行為,這實質上就是“旌直”的具體實踐。例如,史書中常有記載皇帝下诏旌表某位敢于直谏的官員或品行高潔的士人。
-
引申與運用:
- “旌直”不僅指具體的表彰行為,也蘊含着一種價值導向和社會功能,即通過公開表彰,激勵人們崇尚正直、忠誠的品德,維護社會倫理秩序。
- 在現代語境中,“旌直”一詞雖不常用,但其精神内核——表彰先進、弘揚正氣——依然存在于各種形式的獎勵、評優和宣傳活動中。
引用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旌直”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表彰忠直,主要用于古代文獻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義分解
- 旌(jīng):
原指古代用羽毛裝飾的旗子,後引申為“表彰”之意,如“旌表”“旌其功”。
- 直(zhí):
本義為“不彎曲”,此處特指“忠直”,即忠誠正直的品德。
二、文獻用例
- 唐代柳宗元《國子司業陽城遺愛碣》:“旌直優賢,道光師儒。”
意為:表彰忠直之士,推崇賢能之人,弘揚儒家師道。
- 明代方孝孺《孝思堂記》:“糾枉而旌直。”
指糾正冤屈之事,同時表彰忠直之人。
三、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學研究或曆史文獻分析。其近義詞可包括“褒忠”“彰直”等,但需結合具體語境選擇。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獻背景,可參考《柳河東集》《遜志齋集》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白頭吟白元半休弊風不豐不儉不釋餐氈長蜺塵膩尺闆鬥食蕩轶大西米敦詩說禮二十四節氣放倒凡目匪茹風狂憤恚概義藁殡光圓鼓唇弄舌骨碌還命回顔慧業文人貨賄驕愆急不擇言結昏寄書桃峻論拘鉗可傳空侶冷眼靜看廉物李悝立木南門骊山北構龍爪槐棉籽油穆宣欺绐清節裡三面網社零星盛觀身曆其境攝身舍身飼虎失措豎直圍範文胸無舌小膽狶膏心腹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