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傳 蕪湖 有從 蜀 地移植來的一種桃樹,高三四尺,與山桃一樣。桃子成熟時,核自裂開,仁自脫落,塞進别的東西,過一夜又自行閉合。人們往往把寫好的小詩或書信塞入其中,以贈親友,故有此稱。見 清 章大來 《後甲集·記物》。
“寄書桃”是一個具有傳說色彩的詞語,其含義與古代特殊的書信傳遞方式相關。根據文獻記載,具體解釋如下:
植物特性
指古代蕪湖地區從蜀地(今四川)移植的一種桃樹,樹高約三四尺,與普通山桃外形相似。其果實成熟時,果核會自然裂開,桃仁自動脫落,此時可将小紙條或書信塞入核内,經過一夜後核又會自行閉合。
用途與命名
人們利用這種特性,将寫好的詩詞、信件藏于桃核中贈予親友,形成獨特的書信傳遞方式,故得名“寄書桃”。這一行為帶有浪漫色彩,類似于古代“紅葉題詩”的雅趣。
文獻記載
該說法最早見于清代章大來的《後甲集·記物》,屬于地方風物志中的記載,但現代尚未發現确鑿的植物學證據證實此類桃樹存在,可能為民間傳說或文學想象。
寄書桃的傳說反映了古人對自然現象的觀察與利用,以及通過創造性方式傳遞情感的文化智慧。其核心在于借助植物特性實現信息傳遞,體現了傳統社會中的詩意生活情趣。
注:當前植物學研究中未發現符合該描述的桃樹品種,建議結合曆史文獻與民俗學視角理解這一概念。
《寄書桃》是一個成語,意為寄送書信或消息。它常用來形容遠方的親友通過書信來轉達思念之情。
《寄書桃》的拆分部首為屍木木,總共有13個筆畫。
《寄書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學作品《後漢書·張衡傳》中的一段故事。據傳張衡為了與遠方的友人保持聯繫,寄送信件時,将信紙内折成桃形,寄送給友人。這一傳統被後來的人們所傳頌,成為了一個常用的成語。
《寄書桃》(繁體字)
在古時候,漢字《寄》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基本的意思和發音沒有改變。
1. 我将親手寫的信封寄給了奶奶,想借此寄托思念之情。
2. 雖然距離遙遠,我們通過寄書桃也能夠保持聯繫。
1. 寄情書
2. 寄語
3. 寄托
4. 寄信
5. 寄念
1. 傳情
2. 傳遞信息
3. 遙寄
1. 悄悄無聲
2. 無聲無息
3. 隱蔽傳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