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茜草。其根可作绛紅色染料。《詩·鄭風·東門之墠》:“東門之墠,茹藘在阪。” 毛 傳:“茹藘,茅蒐也。” 孔穎達 疏引 李巡 曰:“茅蒐,一名茜,可以染絳。”
(2).指茹藘所染之绛紅色。《詩·鄭風·出其東門》:“縞衣茹藘,聊可與娛。” 毛 傳:“茹藘,茅蒐之染女服也。”
“茹藘”是古代漢語中的植物名稱,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文獻記載及字義分析如下:
“茹藘”即茜草(學名:Rubia cordifolia),是一種多年生攀援草本植物。其根部含紅色色素,在古代被用作天然绛紅色染料。
構詞分析:
文獻佐證:
在《詩經》中兩次出現,既用于描寫城郊植物景觀,也借染色特性隱喻樸素而真摯的情感表達,成為早期文學中的自然意象符號。
注:由于标注為低權威性,建議進一步查閱《詩經》注疏或植物學典籍驗證細節。
《茹藘》(rú yú)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
茹(rú)的部首是艹,總筆畫數為8畫。藘(lǘ)的部首是艹,總筆畫數為19畫。
茹藘這個詞源于古代,《爾雅》中有記載,意為吃草的動物。當時主要指的是牛。後來,茹藘的意義擴展為吃草、吃植物。
《茹藘》的繁體字是「茹蘿」(rú luó)。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茹的古代寫法為「辱」,而藘的古代寫法為「蘿」。
茹藘作為一個名詞,可以用于以下例句:
與茹藘相關的組詞有:
茹藘的近義詞是「食草」,反義詞是「食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