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墨衰绖的意思、墨衰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墨衰绖的解釋

黑色喪服。《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遂發命,遽興 姜戎 ,子墨衰絰。” 杜預 注:“ 晉文公 未葬,故 襄公 稱子,以兇服從戎,故墨之。”《續資治通鑒·宋高宗建炎三年》:“議遣人使 金 , 張浚 因薦 晧 ; 呂頤浩 召與語,大悅。俄詔賜對,時 晧 方墨衰絰, 頤浩 脫巾衣服之。”亦省作“ 墨絰 ”、“ 墨衰 ”。《宋書·王誕傳》:“七年,以 誕 為 吳國 内史,母憂去職。 高祖 征 劉毅 ,起為輔國将軍, 誕 固辭軍號,墨絰從行。”《舊唐書·鄭元璹傳》:“尋而 突厥 又寇 并州 ,時 元璹 在母喪, 高祖 令墨絰充使招慰。” 宋 蘇轼 《賜皇伯祖宗晟辭免起複恩命不允诏》:“夫要絰服事,出於 孔 門;墨衰從政,見於 魯 史。” 清 顧炎武 《哭歸高士》詩之一:“弱冠始同遊,文章相砥厲,中年共墨衰,出入三江汭。”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墨衰绖(mò cuī dié)是古代中國喪服制度中的一種特殊變禮形式,指在喪期中将本應穿戴的白色喪服(衰绖)染成黑色,主要應用于特殊情境(如戰争期間)無法嚴格遵循傳統喪禮的場合。其核心含義與用法如下:


一、核心釋義

  1. 字面構成

    • 墨:動詞,指染黑。
    • 衰(cuī):古代喪服上衣,以粗麻布制成。
    • 绖(dié):喪服中的麻制腰帶或首帶。

      合稱“墨衰绖”,即染黑的喪服。

  2. 禮制背景

    古代喪禮要求服喪者穿戴白色麻衣(“斬衰”“齊衰”),但若遇國家戰事或緊急公務,需靈活調整禮制。染黑喪服既表達哀思,又避免白色喪服在戰場或公開場合的忌諱,體現“禮以義起”的變通原則。


二、典源與史例

此制最早見于《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晉襄公墨衰绖,敗秦師于崤。”

晉襄公在父親晉文公新喪期間,為率軍迎擊秦國軍隊,将白色喪服染黑出征,最終在崤山之戰獲勝。這一記載成為後世“墨衰從戎”的典型範例,被曆代禮學家引為“權禮”(變通之禮)的依據。


三、文化内涵

  1. 禮與權的平衡

    儒家強調“喪緻乎哀而止”(《論語·子張》),墨衰绖體現了在特殊情況下對“哀”與“義”(國家責任)的權衡,既維護喪禮的莊重性,又兼顧現實需求。

  2. 軍事象征意義

    黑色在五行中屬水,象征肅殺,與軍事場合相契合。染黑喪服既避兇煞,亦彰顯将士“移孝作忠”的倫理選擇(《禮記·曾子問》有“金革之事無避”之說)。


四、學術考辨


參考文獻

  1. 《春秋左傳正義》(中華書局點校本)
  2. 《禮記·曾子問》(上海古籍出版社《禮記譯注》)
  3. 《儀禮·喪服》鄭玄注(《十三經注疏》本)
  4. 杜佑《通典·禮典》(商務印書館影印本)

(注:因古籍原始文獻無網絡鍊接,标注來源版本信息以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墨衰绖”是一個具有曆史背景的詞語,其含義需結合古籍文獻和具體語境分析:

基本含義

“墨衰绖”指黑色喪服,主要用于古代特殊情境下的喪禮或軍事行動中。該詞由“墨”(黑色)、“衰”(同“縗”,粗麻布喪服)、“绖”(喪服中的麻帶)三字組成,字面含義為“染黑的喪服”。

曆史背景與使用場景

  1. 《左傳》中的記載
    據《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記載,晉襄公在父親晉文公未下葬時,因需率軍出征,将白色喪服染黑(即“墨衰绖”),以示對喪禮的尊重,同時適應軍事需求。

  2. 其他古籍例證

    • 《續資治通鑒》提到宋高宗時期,官員呂頤浩在服喪期間穿墨衰绖處理國事。
    • 《宋書》《舊唐書》中也有類似記載,表明這一服飾制度在古代政治和軍事中的特殊意義。

常見誤解辨析

部分現代詞典(如、2)将其解釋為“文化衰敗”,可能是對字面拆分後的引申解讀(“墨”指文人、“衰”指衰落、“绖”象征傳承)。但根據古籍原文和權威考證,該詞本義與喪服相關,而非文化現象。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細節,可查閱《左傳》或《續資治通鑒》相關章節。

别人正在浏覽...

擺話罷秩笨謎草靡測旗柴火朝論稱説晨膳廚役耽淫達恉端揆風閘宮館呱打闆官口禾花仙女槐宰蕙問減薪焦竭京蚨精曜精照汲冢古文劇豕枯龜流通龍種馬邁秀弭髦木瓜山木軨袍罩兒剽勇匹裂愆誅喬樣青林親厚融蝕汝墳睿監三踴篩選商號神池神紀深衣屬棺樹果水封桃弓射鴨嗢呼枉然文裘無所用之湘芸消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