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裹蒸的意思、裹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裹蒸的解釋

(1).食品名。一說即粽子。《南齊書·明帝紀》:“太官進禦食,有裹蒸。”《資治通鑒·齊明帝建武三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今之裹蒸,以餹和糯米,入香藥、松子、胡桃仁等物,以竹籜裹而蒸之。” 唐 孫元晏 《詠史詩·齊明帝裹蒸》:“惜得裹蒸無用處,不如安霸取江山。” 明 王志堅 《表異錄·飲食》:“《南史》‘大官進裹蒸’,今之角黍也。”

(2).包裹而蒸熟。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蒸缹》:“裹蒸生魚,方七寸準,又雲五寸準。豉汁煮秫米如蒸熊。生薑、橘皮、胡芹、小蒜、鹽,細切,熬糝,膏油塗箬,十字裹之。糝在上,復以糝屈牖篸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裹蒸”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其具體解釋需結合曆史語境和現代應用來分析:

一、基本含義

  1. 字面解釋:指用蒸汽或熱氣包裹物體,使其受熱變軟或熟化的過程。
  2. 傳統食品:多指一種類似粽子的食物,以糯米、綠豆、松子等為餡料,用竹葉或冬葉包裹後蒸制而成。此說法可追溯至南北朝時期,如《南齊書》記載其為禦食貢品。

二、曆史淵源

  1. 古代記載:北魏《齊民要術》提到“裹蒸生魚”,指将食材包裹後蒸熟的烹饪方式。
  2. 文化象征:廣東肇慶地區自古有春節包裹蒸的習俗,寓意“蒸蒸日上”,南北朝時已成禦用貢品。

三、現代應用

  1. 地方特色:廣東肇慶的“裹蒸粽”是代表性傳統小吃,以冬葉包裹成枕頭狀,内含糯米、肥肉等,與端午粽在形狀、用料上均有區别。
  2. 制作工藝:需經采摘冬葉、煮葉、包制、柴火蒸煮等多道工序,冬葉清香為特色。

四、相關争議

部分古籍(如《資治通鑒》)注疏認為裹蒸即粽子,但現代學者指出兩者在葉材、形狀上存在差異。


如需了解具體制作方法或文化故事,可參考肇慶地方民俗資料或《齊民要術》等古籍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裹蒸的意思

裹蒸是一個漢字詞語,包含“裹”和“蒸”兩個字。裹蒸的意思是一種烹饪方式,指将食物用面粉、面皮等包裹後進行蒸煮。

拆分部首和筆畫

裹的部首是衣,總共有十劃。蒸的部首是艹,總共有十五劃。

來源和繁體

裹蒸這個詞語的來源比較難追溯,它是漢字組成的詞語。在繁體字中,裹蒸的寫法是「裹蒸」。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形态和現代有所不同。裹的古字形為「裹」,蒸的古字形為「蓥」。

例句

1. 媽媽用面粉将肉餡包裹起來,然後放入蒸鍋裡裹蒸。

2. 廚師将魚肉用蓮葉包裹,經過裹蒸後,魚肉鮮嫩可口。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裹蒸包、裹蒸餃子、裹蒸蛋卷。

近義詞:包蒸、裹蒸、窩蒸。

反義詞:煎炸、煮炖。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