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裹蒸的意思、裹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裹蒸的解釋

(1).食品名。一說即粽子。《南齊書·明帝紀》:“太官進禦食,有裹蒸。”《資治通鑒·齊明帝建武三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今之裹蒸,以餹和糯米,入香藥、松子、胡桃仁等物,以竹籜裹而蒸之。” 唐 孫元晏 《詠史詩·齊明帝裹蒸》:“惜得裹蒸無用處,不如安霸取江山。” 明 王志堅 《表異錄·飲食》:“《南史》‘大官進裹蒸’,今之角黍也。”

(2).包裹而蒸熟。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蒸缹》:“裹蒸生魚,方七寸準,又雲五寸準。豉汁煮秫米如蒸熊。生薑、橘皮、胡芹、小蒜、鹽,細切,熬糝,膏油塗箬,十字裹之。糝在上,復以糝屈牖篸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裹蒸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指代一種以植物葉片包裹食材蒸制的傳統食物加工方式。從漢語詞典角度分析,該詞可拆解為"裹"(包裹)和"蒸"(蒸制)兩個動詞的複合結構,完整呈現其制作工藝特征。

在古典文獻記載中,《南齊書·明帝紀》最早出現"裹蒸"的明确記錄:"太官進裹蒸,帝曰:'我食此不盡,可四破之,餘充晚食。'"此處的裹蒸特指用箬葉包裹糯米蒸制的宮廷食品,其形制大于普通粽子,需切開分食。宋代《太平禦覽》引《齊書》注疏,補充說明其制作需"以糯米雜香料,外用柊葉裹之"的工藝細節。

現代漢語應用中,裹蒸在嶺南地區發展為特色節慶食品。據《肇慶市志》記載,當地裹蒸粽保持古法制作傳統,采用冬葉包裹糯米、綠豆、豬肉等食材,經八小時以上柴火蒸煮,形成"柊葉飄香,糯米綿軟"的獨特風味。《廣式點心制作技藝》将其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特别強調其"四角錐形"的規範形制與"柊葉包裹"的生态智慧。

從語言學演變角度看,《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條時注明其存在"果蒸""裹蒸"兩種異體寫法,反映不同時期對制作材料(果葉/雜糅)的認知差異。現代規範詞典如《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則統一采用"裹蒸"作為标準詞形,釋義中突出其"荷葉或竹葉包裹""蒸制食物"的工藝特征。

網絡擴展解釋

“裹蒸”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其具體解釋需結合曆史語境和現代應用來分析:

一、基本含義

  1. 字面解釋:指用蒸汽或熱氣包裹物體,使其受熱變軟或熟化的過程。
  2. 傳統食品:多指一種類似粽子的食物,以糯米、綠豆、松子等為餡料,用竹葉或冬葉包裹後蒸制而成。此說法可追溯至南北朝時期,如《南齊書》記載其為禦食貢品。

二、曆史淵源

  1. 古代記載:北魏《齊民要術》提到“裹蒸生魚”,指将食材包裹後蒸熟的烹饪方式。
  2. 文化象征:廣東肇慶地區自古有春節包裹蒸的習俗,寓意“蒸蒸日上”,南北朝時已成禦用貢品。

三、現代應用

  1. 地方特色:廣東肇慶的“裹蒸粽”是代表性傳統小吃,以冬葉包裹成枕頭狀,内含糯米、肥肉等,與端午粽在形狀、用料上均有區别。
  2. 制作工藝:需經采摘冬葉、煮葉、包制、柴火蒸煮等多道工序,冬葉清香為特色。

四、相關争議

部分古籍(如《資治通鑒》)注疏認為裹蒸即粽子,但現代學者指出兩者在葉材、形狀上存在差異。


如需了解具體制作方法或文化故事,可參考肇慶地方民俗資料或《齊民要術》等古籍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暗質不圓慚丁粲谷赪虬珠淙淙戴日蹈方簟子彫落疊配低賤逗遛煩惵馮生彈铗犷盛洪陶圜宰繪本會規諱讦嚼舌嚼黃借巧經傳疾色積淤刊道課易老悭連旌戀戀不舍料石林濠留日律文篇牍屏帳鉗擊秦綱輕油期限驅辭缺缺設防視問瘦顇首戶樹發説表私責太平通鄽薇歌五蒼無窮盡香亮閑傑鮮壯謝安棋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