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進止的意思、進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進止的解釋

(1) [advance and retreat]∶進退;去留

(2) [behaviour]∶進退舉止

進止敢自專。——《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詳細解釋

(1).進退。《吳子·治兵》:“ 武侯 問曰:‘三軍進止,豈有道乎?’” 三國 魏 曹植 《洛神賦》:“進止難期,若往若還。” 明 姚士粦 《見隻編》卷上:“ 文愍 召起,道經 嘉禾 ,以書緻先生與決進止。”《國聞報館附印說部緣起》:“迴翔進止,從容如意,不及飛鳥之屬。”

(2).舉止;行動。《漢書·薛宣傳》:“ 宣 為人好威儀,進止雍容,甚可觀也。” 晉 葛洪 《抱樸子·行品》:“聲氣雌弱,進止質澀。”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追光寺》:“ 江 東朝貴,侈於矜尚, 見 略入朝,莫不憚其進止。” 清 侯方域 《南面試策三》:“儒臣之進止有常度,不若宦寺之卧起而無間也。”

(3).意旨;命令。《北齊書·文苑傳·顔之推》:“帝時有取索,恒令中使傳旨, 之推 禀承宣告,館中皆受進止。” 唐 溫大雅 《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一:“ 突厥 之報帝書也,謂使人曰:‘ 唐公 若從我語,即宜急報,我遣大達官往取進止。’” 唐 王勃 《與契苾将軍書》:“謹遣舍弟 勛 往,面取進止。”《初刻拍案驚奇》卷五:“驚逐之頃,虎去而人不傷,今完善在舟,希示進止。子婿 裴越客 百拜。”

(4).指聖旨。《新唐書·則天6*皇後紀》:“ 高宗 崩,遺詔皇太子即皇帝位,軍國大務不決者,兼取 天後 進止。”《資治通鑒·唐德宗貞元元年》:“ 泌 ( 李泌 )曰:‘辭日奉進止,以便宜從事。’” 胡三省 注:“自 唐 以來,率以奉聖旨為奉進止,蓋言聖旨使之進則進,使之止則止也。”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進止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進止"一詞在漢語中具有豐富的内涵,主要包含以下核心含義:

  1. 本義:前進與停止

    指行走或行動時的前進與停駐,強調動态與靜态的轉換。如《說文解字》對“進”、“止”二字的釋義體現了這一基礎概念。

    來源:《說文解字》

  2. 核心引申義:行為舉止,進退禮節

    這是“進止”最常用且重要的引申義,指人的行為、舉動、儀态,尤其強調是否符合禮儀規範。如《漢語大詞典》将其解釋為“進退舉止”。

    來源:《漢語大詞典》

  3. 引申義:行蹤,動靜

    指人的去向、動态或消息。如詢問某人“進止如何”,即詢問其行蹤或近況。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

  4. 引申義:命令,指示

    在古代(尤其官方或軍事語境中),可指上級的指令、吩咐。如“聽候進止”即等待命令。

    來源:王力《古代漢語》

  5. 引申義:規矩,法度

    由行為舉止合乎禮儀引申,指應遵守的規矩或法度。

    來源:古籍用例(如《資治通鑒》)

古籍例證:

“進止”一詞從具體的行止動作,抽象發展為指代人的行為舉止規範、行蹤動态、上級指令乃至應遵守的法度,體現了漢語詞義由具體到抽象的演變規律,其核心始終圍繞着“行為”與“規範”展開。

網絡擴展解釋

“進止”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綜合搜索結果中的信息,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進退與去留
    指行動上的前進與停止,或去留的選擇。例如《吳子·治兵》中“三軍進止,豈有道乎?”即讨論軍隊行動策略。

  2. 舉止與行動
    描述人的儀态或行為規範,如《漢書·薛宣傳》提到“進止雍容,甚可觀也”,強調舉止的從容優雅。


二、引申含義

  1. 命令與聖旨
    在官方語境中可代指上級的意旨或皇帝诏令。例如《北齊書》記載“館中皆受進止”,即指遵從朝廷指令。

三、典型例句


四、總結

“進止”在不同語境中可分别表示行動進退、儀态舉止或上級命令,需結合文本背景理解。其用法多見于史書、兵法典籍及古典文學,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北齊書》等古籍原文,或查閱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埃藹安固敗撮鳥八鄰北溟便安不是話不知颠倒朝旰察收車儀翠麟大多等則奠繭兜取蠹心負闆袴富貴氣黼裘扶贊高蹇貢箋歸論寒膚漢民好問恨怒嬌嚬蕨手阃幄連篇累幀恡固林郎抹灰層男朋友内部袍鉀千了百當傾折奇情異緻掃眉才子砂布失涕獸窮則齧甩手頓腳樹介疏滞死譯天球蛙讙微恙穩利瑕疵羨賦鮮絜嘯呼校作瑕瑜互見懈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