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九州之長。《周禮·秋官·掌交》:“九牧之維。” 鄭玄 注:“九牧,九州之牧。”《禮記·曲禮下》:“九州之長,入天子之國曰牧。” 鄭玄 注:“每一州之中,天子選諸侯之賢者以為之牧也。”
(2).指地方長官。 宋 葉適 《故禮部尚書黃公墓志銘》:“小猶 管 、 晏 ,大可 召 、 畢 。中列三品,外倡九牧。”
(3).即九州。《荀子·解蔽》:“ 文王 監於 殷紂 ,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長用 呂望 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 殷王 而受九牧也。” 楊倞 注:“九牧,九州也。”《史記·孝武本紀》:“ 禹 收九牧之金,鑄九鼎。”《後漢書·孔融傳》:“以九牧之地,千八百君。” 李賢 注:“以九州之人養千八百君也。” 宋 陸遊 《送黃文叔守福州》詩:“議論前修似,聲名九牧傳。”參見“ 九州 ”。
“九牧”一詞在古代文獻中有多重含義,綜合各權威來源的解釋如下:
九州之長
指古代天子任命的九州最高行政長官,負責管理各州事務。如《周禮·秋官·掌交》提到“九牧之維”,鄭玄注“九牧,九州之牧”。
地方長官的泛稱
宋代葉適在《故禮部尚書黃公墓志銘》中以“外倡九牧”代指地方官員,強調其治理職能。
九州的代稱
作為地理概念,與“九州”同義。如《荀子·解蔽》記載周文王“受九牧”,楊倞注“九牧即九州”;《史記》亦提到大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學領域,指代古代行政體系或地理劃分,如“九牧之金”“九牧之地”等典故。
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古籍原文,可參考《周禮》《荀子》及《後漢書》等文獻。
《九牧》是中國漢字中的一個詞語,意思是“九個牧場”或者“九個放牧的地方”。它有時也被用來表示整個國家或地區的牧業。
《九牧》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乙”和“牛”,它總共有11個筆畫。
《九牧》一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和典籍中。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九牧」。
在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中,漢字的形态會有所不同。根據曆史文獻的記載,有些古代寫法将「九牧」寫成「九牡」,但這是一種較少見的寫法。
以下是一些使用《九牧》的例句:
1. 他們的部落分布在九牧之地。
2. 這個國家有着廣闊的九牧。
與《九牧》相關的組詞有:九牧場、九牧之地。
其近義詞可以是:九個牧場、牧場九個。
反義詞可能沒有一個确切的對應詞彙,因為它表示的是被放牧的地方,沒有直接的相反含義。
希望以上信息能夠滿足您的需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别人正在浏覽】